...

文:絲

抗日題材電影《明月幾時有》由曾經五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的許鞍華執導。

...

許鞍華  明月幾時有 (2017)

在這位著名女導演的履曆中,諸如《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月》、《桃姐》等電影,均以女性視角與生活化叙事見長。在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獻禮之際,如此旗幟鮮明地處理一部主旋律題材電影,于許鞍華還是首次。如何在愛國主義命題、個人化風格、商業化訴求等各方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本片最重要的看點之一。從成片的效果看,三個維度之間的融合性依然偏低,因此陷入了目前口碑割裂的尴尬境地。

從2013年開始,許鞍華第一次接觸到東江遊擊隊的題材,便立即被打動。這支曾經出沒在廣東惠陽、東莞、香港一帶的抗日武裝力量,在當地民衆間留下了各種英雄故事。慣常的做法是撷取某位中心人物,拍攝出一部有頭有尾的抗戰傳奇,但許鞍華的野心絕不在于此。正如《黃金時代》裡,她力圖從多角度呈現上個世紀初中國文人的精神風貌一樣。

...

許鞍華  黃金時代 (2014)

在《明月幾時有》裡,許鞍華想呈現的是一張抗日曆史的剖面圖。在這個圖景中:遊擊隊長、地下情報員和女教師、小學生、有骨氣的文人、富家子弟、不識字的婦女等,都站在抗戰的同一維度,以各自最可能的方式踐行着愛國主義的命題。 

...

▲噓,别出聲,對面可能和我們一樣在搞對象

按照許鞍華的叙事習慣,并不會設置一條明晰的故事主線将所有人串聯起來,她熱衷的是一個又一個生活化場景的散接,這種“散點透視”的方式,雖然實現了導演以日常即景點染民衆抗日情緒的主旨,但就普通觀衆而言,看到的卻是一個支線繁多,缺乏立體刻畫的抗戰人物速寫。

甚至連着墨最多的女教師方姑,也缺乏内心邏輯的必要交代,從一位念詩的女教師,到一位迅猛拔槍制敵的女戰士,這個跨度間經曆的思想變遷,在電影中基本上是抽空的。

...

▲對,就和這圖拼得一樣,一點過渡效果都沒有~

倒是由葉德娴飾演的方母,有着樸素的愛國主義觀念和真切的愛女之心,從一位略顯吝啬的市井婦人到一位從容就義的抗日志士,葉德娴的表演是令人信服的。而其他演員,并不具備這種無聲浸潤的表演悟性,就難免浮為抗日符号化人物。

出于商業化考慮,本片在演員選配上也頗費功夫。不僅安排了葉德娴、梁家輝、蔣雯麗、郭濤、周迅等一批成熟演員,還将更多的機會給予彭于晏、霍建華,春夏等當紅偶像去發揮。例如短槍隊隊長——劉黑仔的人物刻畫基本上為彭于晏量身打造。他不僅包攬了全片的動作戲,還為這個曆史上著名的黑道人物帶來幾許俏皮與灑脫。令人詫異地是,許鞍華也将動作場面做神奇化處理,也許滿足了普通觀衆被電視劇培養出來的英雄情結,但卻再度造成了導演生活化意圖與商業化考慮的割裂。 

...

▲劉黑仔單槍滅掉鬼子小隊,你說神奇不神奇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作為許鞍華導演的粉絲,我仍然會為鏡頭中鮮明的南方地域氣質所打動,窄街、長巷、村落,濕漉漉水氣和長滿苔藓的青磚,共同構成了地域上的真實感。圍繞方姑的幾場感情戲也處理得極細膩,成為片中難能可貴的亮點。

...

▲方姑依舊在,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勝利的願景在最後的轉場鏡頭中化為現代香港的高樓,風雲際會的曆史也逐漸化成叙述者口中的故事。昔日英雄與普通人之間并沒有什麼差别。不同的是,一個是被講述,一個是在生活。許鞍華想要還原的無非是生活真相,隻可惜,碎不成篇。

————————  End————————

更多精彩   盡在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