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電影人,我必須要承認,這是一部如果不是在電影院看,我絕對會在第一個小時後昏昏欲睡的電影。不是因為它的時長,而是因為作為一部美國式的人物傳記電影,在大銀幕放映的好萊塢經典戲劇結構下的産品,它有點兒不合格。前半部分像是愛情片,後半部分淪為女性勵志和突破男權枷鎖的政治片。前後的割裂,實在不像一個人物傳記——尤其是勵志片——該有的樣子,因為《風雨哈佛路》《當幸福來敲門》鐵拳男人等傳記已經給出了那種出身底層逆襲人生的絕好電影樣式。

這部涉及底層女孩成為西方知名音樂指揮家的電影,劇情展現的,前半部是郭敬明和明曉溪劇情中的麻雀與富二代在美輪美奂的城堡中如何展開愛情的,亦舒式的對底層的困境毫無波瀾的表達。這種浮光掠影的設定展開正如李成儒老師批評郭的小說“用廉價的筆觸引起廣泛共鳴”如出一轍,我們感受不到那種如何在生存的底線還能堅持理想的艱難,自然也感受不到她成功後帶來的巨大鼓舞。不痛不癢使得這部勵志作品更像是對窮人的無情嘲諷和消費:隻要遇到富二代就能夢想成真。這和中國的很多現實主義電視劇何其相似。沒有悲憫的情懷和博大的胸襟,沒有對社會的深刻洞察,就使得這部作品變得輕浮做作。主人公和所有的配角都成了提線木偶,任由導演擺布。女主對男主的愛和事業之間并沒有那種絕對的沖突,這就使得電影劇情中女主為了成為指揮家而成為。而男主,開始是一個音樂素養較高,對藝術有獨特審美的人,而且是被女主追求理想的執着性格所吸引,後半部分莫名其妙成了庸俗的要面包要家庭的油膩男人,變成了女主理想之路上的絆腳石。這很難讓人相信,也很古怪,這種要事業還是感情的抉擇不夠激烈,甚至不那麼成立,也就變得不那麼讓人感覺得震撼。而女主作為一個堅強主動追求理想的女人,在第一次柏林指揮演出,第一次實現理想這麼驚心動魄的時候,居然因為分手的男友賭氣不去,這還是那個毅然決然執着的勵志女性嗎?至于後面男主被女主為女性團體奔波打動,而像女主最開始那樣坐在過道上聽演唱會,則變成了導演個人意志的強加,為了女性而女性。包括影片中實際存在的最大boss,意圖強奸她而收留她當學生的男指揮家。人物性格并不清楚的情況下,在後半部分變成了男權社會壓迫女性的代言人,變成了一個符号,一個傀儡。而女主則由一個指揮家莫名其妙變成了女性追求個人理想,證明女性力量,争取平等的社會活動家,女權代言人。前半部分對女主女權屬性的鋪墊不足,導緻她變成了意識形态宣傳下的海倫凱勒式的人物,這就電影本身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劇情過于割裂。導緻我們的重心不知道放在哪兒。所以感覺到導演在講什麼,但什麼都沒講好。尤其強調女權的時候,又給了喪的片尾字幕:全球排名的指揮家沒有女性。又打回了現實。勵志的電影片尾又不勵志,回到了現實。賦予了社會意義,卻否定了電影本身的藝術魅力和戲劇完整,這很可惜。不過,這依舊不妨礙是一部美的影片,至少那些漂亮的街景城堡,靓女俊男可一飽口福。還有影片中最動容的朋友之誼。

3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