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 | 續杯咖啡

圖 | 源于網絡

在上映之初就廣受關注的懸疑推理片《心理罪》中,李易峰扮演的方木和廖凡扮演的邰偉是一對“相愛相殺”的新老司機,哦不,新老警察組合,也正因如此“搭配”給這部電影增加了許多話題和熱點,其中不乏有拿二人演技的高下以及劇本改編完成度的高低來進行讨論。

小編作為此類型片的愛好者,也在首映當天去“圍觀”了這部作品,客觀的評一句:文戲略少,武戲尚佳;推理不足但故事情節相扣得當,整體觀感不錯。

...

然,一千個觀衆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迷影始終接納不同的觀點,具體細節各位自行觀看便知,這裡不加贅述。


前面唠嗑了這麼久,然而本文重點并不在分析劇情的“好壞”(呃就是這麼任性),而側重講劇情中運用的分析“手法”,即犯罪心理畫像,也叫犯罪心理側寫。

這也是本片最大的看點。(小編自認)

在寫下這句話之前,我飛速地在我那“淺薄”的觀影儲存區裡翻了翻,發現目前把犯罪心理畫像作為主要分析手段的國産懸疑電影屈指可數(當然也有可能是小編孤陋寡聞哈,歡迎各位補充)。拍成電視劇的倒是不少,比如近兩年火熱的IP熱劇《如果蝸牛有愛情》、《他來了請閉眼》以及《美人為餡》(完了暴露本性了…),都有涉及犯罪心理的内容,撇開它言情的内核以及主角的盛大光環,多少還是沾點邊兒的。

...

...

...

小編不是專業人士,無法從專業角度來評判其專業性,隻是單純從電影的角度出發,來講講所謂的犯罪心理側寫相較于傳統刑偵的推理片給人的不同感受罷了。

(可能會有一丢丢劇透哈)


說回電影,《心理罪》也是改編自一部大IP,而且是被各路人士安利的懸疑推理小說,其作者雷米更是被稱為“中國犯罪心理小說第一人”。好的東西總是會有人加以青睐,之前也是根據同名小說翻拍成的網劇《心理罪》,在豆瓣上也有7.6分的成績。

...

而影版《心理罪》改編的是小說《心理罪畫像:血之魅》的章節,在小編看來,改編力度挺大的,不僅将《心理罪前傳》的内容編排進去了,還增加了一個新角色——法醫喬蘭(萬茜飾)。

...

此外人物的背景經曆也改動不少。但原著中方木對兇手的“畫像”部分,在電影中還是有蠻大篇幅的,至于是否原汁原味兒,接着往下看吧。


開頭說了犯罪心理畫像是不同于傳統刑偵推理的,這一點,相信大家也都看得出來吧。

從非專業的角度上看,傳統刑偵推理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證據。從現有的痕迹、材料找實際可用的線索,來證明兇手的犯罪行為(也是警方後期作為交由檢察院起訴時的材料)。而犯罪心理則是:推斷。從現場的偵查過程中對未知兇手的行為、動機、心理等進行分析猜測,從而獲得“畫像”。

聽起來就很玄乎,那舉個例子。

通常我們在看推理片的時候,習慣用傳統刑偵的警察們會先問:兇手的動機是什麼?(因為他們沒有實際證據證明)

如電影《踏血尋梅》和網劇《餘罪》,其中就有較為明顯的傳統刑偵手段。

...

...

而犯罪心理專家們則是直接從現場留有的痕迹及相關材料中推測兇手的心理并告訴你答案(假設推斷得出),其手法更多的是傾向于心理學領域。

這是小編認為二者最大的不同之處。

也正因為犯罪心理更多是傾向于分析人物内心從而推斷其行為,才會被質疑“不靠譜”。影片一開始方木就用犯罪心理的手法幫助刑警邰偉抓到了兇手,但在老江湖邰偉的眼中,這或許隻是方木的“炫技”和“作秀”罷了,也表明了犯罪心理畫像最初在傳統刑偵警察心中并未受到重視。

...

而電影《心理罪》關于犯罪心理畫像的呈現效果還是不錯的。在2D視效下,采用立體空間式的特效手法去展示人物的内心想法,頗有些《盜夢空間》的意味。這也使得“側寫”的效果更加立體化、具象化,特别是當方木将自己假設成兇手去模仿或猜測兇手的内心世界時,其推理思路和兇手的形象也就随之呈現了。

影片中稱之為“心理入侵”。

...


然而整部影片中講述犯罪心理畫像的篇幅不少,但其中“推理”的部分卻明顯不足。

前面也說到犯罪心理最突出的一點是“推斷”,小編對這個詞的理解是:推理和判斷。在電影《心理罪》中“判斷”的戲份挺多,“推理”的較少。本來犯罪心理畫像就被質疑“不靠譜”了,在推理部分竟然還不下足力道,抽絲剝繭的過程一省再省,到最後由推理而生的“懸疑感”都被削弱了,隻剩下陰暗的畫面及環境來制造“懸疑”。而推理過程偏少也會使得觀衆的“代入感”沒有那麼強烈,有點遺憾。(所以這個鍋是編劇背咯?)

...

...

這時可能會有人問,推理的過程這麼少,那主角的光環豈不是要大到逆天?

其實小編認為,在這部片中,主角并沒有像開頭提到的言情劇裡的主角那般神通廣大。相反,方木在片中所運用的側寫以及側寫達到的效果于一部電影來說,是合理且合格的。往高處說,在電影藝術的層面上,這個表達效果“剛剛好”,更何況這個片子主要講的不就是它嘛?

加上原著中的對應章節《血之魅》所呈現出來的感覺也是“獵奇”多過“推理”。也就是說,故事本身的可解讀性比它的分析手法更加耐人尋味,畢竟“人血牛奶”四個字看上去就很有畫面感啊。

...

最後再點一下文章中心,傳統刑偵推理和犯罪心理畫像固然有所不同,但殊途同歸。電影《心理罪》主要還是側重“畫像”而非傳統刑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和往常的懸疑推理片有點差距。

于電影來說,無論是何者,隻要是為情節服務的分析手法,讓觀衆更加有代入感和參與感的,這部片子就算成功一半了。說到底,電影和文學之間的對比也是如此。


寫在最後:

前面裝了那麼久的X,現在是本性回歸時間。

開頭說我是因為身為此類型片的愛好者之一所以在首映當天去看片,其實最重要的是!!!作為一隻蜜蜂,首映日怎麼可以不去看愛豆呢!

天知道我在碼上面的字的時候内心壓抑着多少對愛豆的溢美之詞!

所以如果你認為本篇文章觀點不夠“客觀”的話也沒關系,畢竟隻要是根據内心感受而寫的話,從一開始想法就是主觀的。

而且我也一直在強調這是小編我的想法而已,不具有任何普适性。

同時也歡迎大家來迷影發表自己的觀點啦啦啦~

(我不管,我就要為愛豆打call!)

...

更多精彩電影,盡在迷影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