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奪冠》已有月餘,惰性使然,沒有及時寫觀後感。這也正印證了影片中“達康書記”的那句話:人是有惰性的。但是,《奪冠》點燃的熱情還未褪盡,今天回顧一下。

影片用三場比賽,1981年大阪世界杯決賽、2008年北京奧運會小組賽、2016年裡約奧運會四分之一淘汰賽。三個教練,80年代的袁偉民教練、從陪練接棒的陳忠和教練、曾經以“鐵榔頭“之名叱咤球場的郎平教練。兩代球員,沒有自我隻有集體的老一代球員、彰顯自我個性十足的新一代球員。具有時代印記的場景,具有傳承意義的女排精神,呈現了珍貴的時代影像,同時也完成了一場全民愛國主義教育,激活了國人強烈的家國情懷。

人們常說: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在這部影片裡,我看到了變與不變的共存。

時間在變。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千禧之年。

空間在變。

影片中有一句很紮心的台詞:我望着窗外的高樓大廈,我哭了。

...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中國女排的訓練基地在變,八十年代簡陋的福建漳州體訓基地,現代高端大氣的甯波北侖訓練基地。中國大地在變,城市擴建不斷包圍農村,高樓林立,燈火輝煌。

科技在變。

影片中,老一代球員們圍坐在一台黑白電視機前觀察比賽對手特點的一幕和新一代球員們通過超大高清的LED屏鑽研比賽對手的一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20多年過去,中國早已翻天覆地,曾經隻能在賽後回看比賽得到的數據,新時代在比賽現場可以即時提取相關數據,及時調整場上戰略。中國女排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知己知彼,勝算更大。

心理在變。

影片中說:中國女排是什麼?中國女排沒有你,沒有我,隻有我們。老一代女排姑娘們身上背負着全社會的期望,打排球一心為了赢。

郎平說:“曾經一位外國記者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麼這麼看重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赢呢。我說,因為我們的内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内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赢,作為比賽唯一的價值。”

曾經的中國因落後而追求精神的強大,所以把赢看的無比重要,現代的中國早已國富民強,赢也不是唯一的價值了。郎平認為,中國女排的精神不隻是赢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難赢,也竭盡全力。

隻要自己竭盡全力了,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現在呢?新一代女排需要放下這個沉重的時代包袱,從實現自我的維度去赢球。

郎平和球員的對話是新一代女排們最真實的心理蛻變。你要為自己而戰,不是為他人;你應該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做自己。

“你為什麼打籃球?”

“為我父母”

“那麼你始終也打不出來,再想!”

“變成你”

“你無需變成我,你要的是成為你自己”

郎平說:有些人感覺我還在場上消耗了青春年少,沒有技術專業,一身傷勢,我認為非常值得。

隻有做自己,實現了自我的價值,才能成為真正的赢家。

熱情在變。

八十年代,全民都在觀賽,奪冠後是全民的狂歡。而在娛樂信息多元化的時代,體育項目已不再是唯一,人民的熱情和興趣早已被瓜分。比賽的結果已變成了鍵盤俠的狂歡,赢了點個贊,輸了罵聲一片。

精神永恒不變。

毛澤東曾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比如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大别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人們想到的都是不屈不撓、艱苦奮鬥、永不停步。提起女排精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團結協作、頑強拼搏。不管時代如何發展變化,精神是永恒不變的。

真理永遠不變。

有一句至理名言: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賦。

影片中說:要是有1%的期待,就需要盡100%的勤奮。

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想要成功的果,就要有勤奮付出行動的過程。影片中老一代女排們最多的畫面,就是她們在訓練的場景。血汗淚交織的畫面直擊靈魂。

片中提到最多的一個字就是“練”。教練說:你想練就練,不想練就不練,不行,你今天不練,明天一早我就練你。

在裡約奧運會拿下冠軍後,郎平也對媒體說:“不要因為我們赢了一場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赢球,還必須技術過硬。”

而過硬的技術,就需要盡100%的勤奮練習而獲得。

2小時15分鐘的電影感動了我,也感動了絕大部分的中國人。在變與不變的交織中,讓我們深刻地明白,一個國家的強大,是我們每一個國人内心強大的後盾。一個内心強大的人,才能真正無所畏懼的做自己。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堅強的内心,做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