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秋冬又一春》海報
韓國電影給人的印象總是比較“用力”,不管是情緒上的歇斯底裡,還是思想上的冰冷刺骨,通常都對觀衆的視覺和心靈産生很大的沖擊力。
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說是宗教電影或許不大恰當,但至少全片都在佛門背景下進行。按俗世對佛教的理解,佛與“用力”似乎是矛盾的,那麼《春夏秋冬又一春》可能就要與“用力”作一番抗衡。
導演在電影中設置了很多符号,甚至可以說這是一部由符号構成的電影。比如湖中木屋裡那扇沒有牆的門,不過這裡的門所具有的符号意義并不是最大的,門的存在是為了體現牆的不存在,因此牆才是最大的符号。其意義類似我們熟悉的“手中無刀,心中有刀”。

無形之牆
相信規則者,就會感覺到牆的存在,一旦無視規則,牆也就消失了,在片中小和尚幾次穿過這道無形的牆去到病女的懷抱中,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早在兩人野合之前,小和尚為病女蓋被子時,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穿過了牆,因為那時他内心已然波動。
還有小和尚出走再回來時帶着的那把兇器,也是一個符号,代表着善惡之念。同樣一把刀,用處不同,背後體現出的理念也不同。将殺人的兇器直接拿來刻心經,巧妙地将老和尚的理念傳達出來,即用平靜來化解心中的怨恨。

以兇器刻心經
不過,符号用得太多,也難免會有“用力”之感。徐浩峰在評論《春夏秋冬又一春》時曾指出,片中的小船裡裡外外都畫了佛教圖案,在周圍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感中顯得過于雕琢。這點我也比較贊同。
本片用四季來講一個人的一生,然後在末尾加入“又一春”的部分,讓這座水中木屋又迎來了一個小和尚,并且還是由片頭“春”的部分那個小演員來飾演,制造出天道輪回,周而複始之感。這種叙事結構在手冢治蟲的《火鳥:異形篇》中講述八百比丘尼的故事時也曾用過。

又一春
導演金基德本人出演了“冬”與“又一春”的段落,在“冬”這部分,又出現了“用力”的痕迹。金基德飾演的青年和尚出獄後回到水中木屋,發現師父已經圓寂,他在抽屜中發現了一本類似武功秘籍的舊書,然後根據上面所畫的圖案進行修行。
這一段影像頗有武打片之風,動态的畫面或許能讓觀衆提一提神,但卻破壞了前面三部分鋪墊出來的禅意。尤其是和尚每次一躍而起時,使用定格畫面來回避落地一刻,似乎想要隐藏笨拙的一面,顯得不夠坦蕩。

定格飛踢
說起武打片,在《射雕英雄傳》裡洪七公教授郭靖“亢龍有悔”時,曾強調這一招關鍵不在“亢”,而在“有悔”,即出掌時必須留有餘力,不可用力過猛。
我想韓國電影就像一記淩厲的掌法,讓人招架不住,即刻斃命。不過世上還存在一種掌法,中掌後不會馬上死去,卻綿延多日,肝腸寸斷,這是另一種體驗。
在《春夏秋冬又一春》裡,隐約可以看到金基德對“不遺餘力”的恐懼,想要通過宗教來尋找答案,填補聲嘶力竭後的空虛。電影中也處處隐忍,但還是抑制不住體内亂竄的真氣,在個别地方使上了力。

導演的修行
我不贊同将此片看作單純的宗教片,但可以将它看作是導演自身的修行,修行的過程并不順遂,而且結果也未必盡善盡美。雖然有佳句無佳章,卻無可否認,這些佳句足以讓觀衆獲益,畢竟,現實中的修行,又有幾人能得正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