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幼時習武,後學美術,轉而又投身電影行業。導演本身獨特的人生經驗決定了他的電影所涉獵的題材與拍攝風格也是獨樹一幟的。從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作為作家的徐浩峰參與編劇,他漸漸找到了将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投諸影像的可行方式。為他後來執導《師父》奠定了根基。

戴錦華老師說過:“我所寄予最多希望和期待的一種嘗試,就是由藝術電影大師再度處理一個本土極具特色的類型片,一個電影的類型化的定型想象。經由電影藝術大師的介入,經由原創性的藝術電影語言的改造,而雙方,雙向激活。它一方面可以再一次地打開逐漸封閉起來的類型片的世界,而另一邊,它借助類型片給漸次自我定型的藝術電影汲取新的活力,汲取新的可能性。”

...
一代宗師體現了王家衛導演自身風格極強的包容性

其後,戴老師提到了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和侯孝賢的《刺客聶隐娘》。前者武術指導袁和平,将武術動作,武術精神融進了王家衛高辨識度的個人風格當中,二者産生的化學反應,構成了影片的基本精神。侯導的《刺客聶隐娘》取材于唐傳奇的一則故事,加之以侯導長鏡頭觀望感的個人理解,呈現了武俠影片的另一突破。

...
刺客聶隐娘大遠景别有風味

徐浩峰作家出身,放眼影壇,由作家轉型的電影導演影片大多富有詩意而晦澀難懂,更加注重觀影時的内心體驗與情感共鳴。換句話說,他們更注意——人。

武俠片是中國特有的類型片,就像美國的西部片。其具有極強的本土特色,雜糅了中國人獨特的文化情感和價值認同。何以說《師父》是中國電影導演對本土類型電影的有效嘗試。首先,師父立足于紮實的劇本創作。這一點,應該每個人都在迪士尼版《花木蘭》中看到了反面教材的影子。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是每一個中國導演,中國作家,都在畢生思考的命題。“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對于本土電影,質勝文最怕流于平庸,落入俗套;而文勝質最怕曲高和寡,無病呻吟。前者下裡巴人,後者陽春白雪,怎樣把握好其中的度,是一個需要用大量實踐去探索的問題。

...

其次,本片風格極具特色。對武術不甚了解的觀衆也能看出來,在這部影片中,主角在“真打”,徐浩峰摒棄了理想化的舞蹈式,表演式的武術編排,轉而加入實戰的元素,讓觀衆能夠在兵刃相接之間真切擁有實感。而不是跳脫電影之外,以觀賞大型體操現場的視角看主角人物動辄飛檐走壁,出入千軍之間而毫發無傷。從《師父》裡面我們有了真切的“肉感。

...

”另外,本片長達七分鐘的巷戰将人物置于狹小空間内,集中矛盾制造緊張效果,與《出租車司機》解救妓女一段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即便導演選擇一種極為克制,踏實的呈現方式,最終效果給人的感覺卻是其華麗程度可與《一代宗師》宮二雪中習拳相媲美。

近幾年武術題材電影随着《葉問》系列的黯然收場逐漸淡出視野,即便是《葉問》系列,後期在講的故事内核也無關本土武術文化的傳承,而是中華武術在洋人槍炮的侵入下的立身問題。

...

其内核的畸變是與當前社會主流價值這種不可控因素密切相關的。對于本民族文化的思考,如何能夠講好本土故事還兼顧商業性,徐浩峰導演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能,至于其他的可能性,還有待中國導演更多的自我審視與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