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生長
——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

...

前言:

近日連續看完《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兩部豆瓣高評電影。感官上的觸動大抵上來自于對人生的思索。誠然,萬物根源皆緣自“生”——生命、生活和人生。但說實話,相比于同一時期在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輸給《阿甘正傳》的《肖申克的救贖》的确給了我更多的感觸。

至少看完《阿甘正傳》的我隻是覺得無論怎樣的生命都會擁有屬于自己人生中的那份曙光,并依傍着這一束燦陽而生活。當然,前提是我們得自己去尋覓這曙光的妙處居所。阿甘就是用自己的真心、正義和無畏(亦無謂)尋覓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曙光。

然而,在看完《肖申克的救贖》之後,我忍不住放下手裡的一切瑣事,打開電腦,似乎有無盡的思緒想要記錄下來,生怕稍縱即逝,造就遺憾。畢竟,對于這種可以稱之為我與“肖申克”認識以來的首因效應,于我而言是難能可貴的。

電影梗概:《肖申克的救贖》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節》中收錄的《麗塔·海華絲及蕭山克監獄的救贖》而改編成的《肖申克的救贖》劇本,并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如觀衆所見所感,影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體制化的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影片講述了一個銀行家安迪,被當作殺害妻子的兇手送上法庭,被判終身監禁。

妻子的不忠、律師的奸詐、法官的誤判、獄警的兇暴、典獄長的貪心與卑鄙,将正處在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從人生的巅峰推向了人間地獄。而獄中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迫使忍無可忍的安迪終于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越獄而出,重獲自由。當翌日典獄長打開安迪的牢門時,發現他已不翼而飛,預感到末日來臨的典獄長在檢察人員收到安迪投寄的罪證之前,畏罪自殺。

...

正文:

《肖申克的救贖》自1994年放映以來一直牽動着觀衆的人生,這毋庸置疑。這部通過描寫是非颠倒、黑白通吃的監獄生活的著作,揭露了電影中人性的黑暗和醜惡,也諷刺了當時社會的紊亂。

影片是以被判終身監禁已經在“肖申克監獄”服刑二十年的瑞德的視角,借由瑞德的第一人稱視角去塑造安迪這個在監獄裡“自我救贖”的帶有“希望”的積極向上之人的同時,也安置了形形色色的,都以消極自我生存的人物形象與之對比,比對之下,更加彰顯了主人公安迪的“希望”人生。

...

對于這份“希望”,我的見解可分為“三化”:分别是安迪入獄後經曆監獄的“體制化”;适應監獄的“救贖化”;逃離監獄的“自由化”。

一、“體制化”的監獄生活,是安迪“希望”種子的萌芽階段

...

如觀衆所觀,影片開端是銀行家安迪被妻子背叛,接着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妻子和其情人死亡案例中的替罪羊,沒有任何證人的安迪是百口莫辯,最後隻能順着“法律”以終身監禁之刑入獄,開啟他“新的人生”的篇章。

至此,故事的體制進入發展階段,安迪“體制化”的監獄生活也從此鋪展開來。初進這座瑞德口中詭異的圍牆,安迪被瑞德和其“朋友們”打賭玩笑,瑞德認為眼前這個“弱男子”會是衆囚犯中第一個因不适應監獄生活而流淚的人,但是,瑞德卻因此輸掉了兩包煙的賭注。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在随着囚犯人流進入監獄時,唯獨安迪四處張望,似乎在尋找什麼,或許從進入監獄開始,他的内心就藏着一顆堅硬而又極具生命力的“希望種子”。隻不過這顆種子被世俗的醜惡掩蓋住了,隻有安迪本人能夠察覺到罷了。

...

入獄後安迪并沒有多言,相反他是衆人之間最為寡言的一個。與常人不同的是他始終在擺譜,在“裝逼”。就連詢問瑞德要的“外面的東西”都是與衆不同的——鶴嘴錘。顯而易見,從安迪對鶴嘴錘的需求我們會有一點點地察覺,他有着和衆人不同的想法。但是觀衆跟着瑞德的想法,從瑞德的視角看到的一樣,如此小的錘子如果想要“越獄”起碼要個六百年。但——

二、“救贖化”的獄内生活,是安迪“希望”種子的生長階段

...

就好像瑞德所說的那樣,監獄的每個人都會找些事情去做,以打發時間,安迪也不例外。但由于安迪對地質學感興趣,加之一絲不苟的性格,他所做的一切在其他人看來都是奇特的,都是不想去深入研究的,也恰恰如此,讓安迪想要“越獄”的想法一直都沒有被任何人看穿,包括讀者在内。

從安迪得到鶴嘴錘之後,安迪接觸到了許多人,曆經了許多事,感受到了各類情。這些人、事、情就像陽春雨露讓安迪内心中的“希望種子”越發滋潤,生長。面對這一切,安迪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内心對希望的渴求,不像其他人那樣消極生活,順應監獄裡的時間流動,也沒有就此随波逐流,而是做了許多可以淨化心靈,洗滌鮮血的事情。這些事情成為了安迪自我救贖的勳章。

...

安迪在肖申克監獄裡經曆了接近瑞德與瑞德成為好友、遭三姐妹毒打和性侵、争取到修繕房頂的活,意外發現并幫助監獄官解決上稅難題、被多人咨詢理稅财務問題、擴建圖書館、給獄友放莫紮特《費加羅的婚禮》、幫典獄長洗黑錢、教湯米學習等一系列事情。

...

尤其是在湯米入獄後,聽到湯米說到見過真正殺害他妻子和其情人的兇手後,他向典獄長提出重新審理案子的請求遭到拒絕,被關禁閉之後又聽聞湯米的死訊,最終忍無可忍,内心中的那棵從種子長成的參天大樹将其一直以來掩藏着的所有情緒迸發開來,像一顆盛大的果實墜入大地一般,一聲爆發聲在那個雷雨交加的夜晚震耳欲聾。

三、“自由化”的獄外生活,是安迪“希望”種子的收獲階段

...

從一場暴風雨開始,安迪在那個夜晚的前一天和瑞德告别,交代“後事”,鼓勵瑞德“别低估自己”。于是在别過典獄長,穿走典獄長的皮鞋,帶上入獄19年以來積攢的所有,其包括身份和物質在内的一切外界生存所需在黑夜裡穿進那個用鶴嘴錘挖出的洞,爬過約五個橄榄球場長的臭地下水道,最終獲得新鮮空氣,在暴雨中享受自由,酣暢淋漓。

...

在那一瞬間,觀衆看到了自由,感受到了希望無限延長的巨大能量。影片從此處開始轉場,典獄長畏罪自殺,瑞德打破“駁回”,獲得“批準”,帶着安迪的希望引導前往自由聖地,兩人再度相聚。影片也從此卸下完美的序幕。

...

與其說,影片最後是安迪“希望種子”收獲的時刻,亦或是瑞德和安迪的自由聚攏,不如說是整個社會、整個世界裡所有擁有自我,懷揣希望的人類的自由集合。

...

由此可見,希望可能是虛無缥缈的,人們無法捕捉;也可能是未知的結局,無從猜測;但她又是真真切切的,需要感悟。隻有當我們用心去尋覓,去觸碰,才能看見,并與其相伴,得其妙姿。

《費加羅的婚禮》:故事取材于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同名喜劇,是莫紮特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發生在阿瑪維瓦伯爵家:男仆費加羅正直聰明,即将與美麗的女仆蘇珊娜結婚。沒想到好色的阿瑪維瓦伯爵早就對蘇珊娜垂涎三尺,居然想對她恢複早就當衆宣布放棄的初夜權,因此千方百計阻止他們的婚事。為了教訓無恥的伯爵,費加羅、蘇珊娜聯合伯爵夫人羅西娜設下了巧妙的圈套來捉弄伯爵。

蘇珊娜給伯爵寫了一封溫柔纏綿的情書,約他夜晚在花園約會。伯爵大喜過望,精心打扮後如期前往。在黑暗的花園裡,正當伯爵喜不自盡大獻殷勤的時候,突然四周燈火齊明,懷抱中的女子竟是自己的夫人--羅西娜!伯爵被當場捉住,羞愧無比,隻好當衆下跪向羅西娜道歉,保證以後再也不犯。聰明的費加羅大獲全勝,順利的與蘇珊娜舉行了婚禮。

1786年5月1日,《費加羅的婚禮》在維也納國家劇院舉行公演,莫紮特親自指揮,演出大獲成功!全劇最著名的有以下四個唱段:費加羅的詠歎調——再不要去做情郎;男仆凱魯比諾的詠歎調——你們可知道什麼是愛情?羅西娜的詠歎調——何處尋覓那美妙的好時光?羅西娜與蘇珊娜的二重唱——微風輕輕吹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