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尕謠》是張楠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長片,從拍攝到制作長達4年之久。

張楠導演用他質樸而真實的一個個鏡頭,記錄了音樂人張尕慫在追夢路上重又溯源懷鄉的心路曆程。作為一個“民謠歌手”,他在爺爺的意外離世後,才發覺自己身上正慢慢流失曾經那股“農村味兒”。還未成名的尕慫希望找回家鄉曾經帶給他的感覺,也找到内心深處真實的自己。

1月30日,書本在北京組織了的《黃河尕謠》的專場點映,許知遠作為親友也來觀看了這部影片。映後環節,張楠導演和小飛導演與我們聊了聊影片的創作,以及張尕慫。

采訪:淩霄

編輯:Miranda 金恒立

公衆号:抛開書本

拍攝《黃河尕謠》的緣起是什麼?

最初想要拍攝它是因為影片主人公尕慫身上的人格魅力。

尕慫少年早熟,他很早就走上了民工這條路,最終他也走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人,也有獨到的興趣和志向。

7年前,我第一次跟随他到甘肅的農村尋訪藝人前輩的時候,我被尕慫與藝人前輩交往時的情誼深深打動。後來,我又在他的白銀的老家感受到了他和他的家人之間很深的連結。此外,尕慫通過他的努力,讓那些我們所不熟悉的鄉土音樂又重新煥發活力。

我想這就是我要講的故事,是人和人之間,人和土地之間的聯系。我由衷地盼望會有一個新的時期的出現,那時候的音樂和電影都可以更有力的表達我們生活中的感受,能夠唱出、演出更多人的心聲。

...

從18年《黃河尕謠》上映到今年已經有2年多的時間了,現在看和一開始上映時比,有什麼不同的觀影體驗?

我其實挺久沒看那個片子了,我也不敢看,因為我挺害怕看到片子裡一些不成熟的地方。

但是《黃河尕謠》都還是自己“生”的孩子。不管它怎麼樣,我對它都挺有感情的。再加上《黃河尕謠》能夠有機會重映,有大象點映和各個發行機構的幫忙,能和挺多朋友見面,我覺得由幫我重新找到了當時做這部電影的那種心情,挺欣慰的,也很開心。

...

...

在整個拍攝的時間跨度裡,自身和尕慫都經曆了哪些變化?

13年的時候,我是從學校畢業了兩年的年輕人,而他是從學校辍學兩年多的年輕人。他想巡演,而我想做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電影。

然後我們都内心有一些野心,也有很多對實現夢想的想象和憧憬,也有一些我覺得各種辦不成的事,最後遇到一起決定合作拍一部關于他做音樂的紀錄片。

在三年的創作時間裡,我覺得我們的變化都是很大的。我直到這個電影拍完,做後期的時候才更多理解這個階段發生的事情。整部電影的完成用了大概三年的時間,從13年初到16年的春天。

...

無論是唱關于美鈔和掙大錢的願望,還是關于生孩子的樸實願望,尕慫在影片中的歌曲都帶給人一種真實感,并且電影中也出現了很多關于尕慫的精彩語錄。在講述故事上,是如何做選擇這些内容的呢?

尕慫在我心裡是一個有舞台人格的人。隻要鏡頭對着他,他就開始興奮。

他愛表演,也是個很激動的人,所以我不用擔心要挑什麼拍。拍攝的過程中經常就會有很多挺好玩的事情,然後就拍下來。到了後期做剪輯的時候,我才去挑與我要講的故事有關系的内容。

...

剪輯的過程中,很多西北話被剪掉了,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一個删減?如果能把這些西北話那個原汁原味的複原的話,鄉土氣息是不是能更好的體現出來?

我在剪輯時也思考過同樣的問題,但我更看重的是故事内容。我想要呈現的,什麼不是我想要的。我并沒有在方言的選擇上糾結過多,但如果是一個方言電影的話也應該挺棒的。

提到故事,就不得不說尕慫的歌曲貫了穿整部影片。從中國達人秀那場到很多原創歌曲和片尾曲的呈現,全片的音樂是一點一點的鋪,在情感上一點點的遞進,那在音樂的選擇上是如何取舍的?為什麼沒有給很多演出現場的同期,而隻選擇了一場?

首先我做後期的時候,可能還經曆了一個階段去平衡這個問題。因為尕慫的歌很多,可我做的是一部電影。我要有自己的故事,情緒和主題要講。

這不是一個音樂傳記片,更不是一個音樂巡演的紀錄片。我隻挑了一些我覺得最重要的和這部片子最有關系的音樂。整個這片子的成型基本上經曆了有4個階段吧。

...

...

...

...

...

...

...

...

...

...

我剛認識尕慫的時候,他做了他最初的兩張專輯《泥土味》和《開春》。那個時候他唱的歌還特别鄉土,他會去廣泛的采風,然後去演繹這些歌。
後來,在我們一起拍攝的這三年左右時間裡,在我們和他相互的影響下,他又做了新的專輯。那時候,我們一起去了他家的山頭村,拍到了很多素材,後來又有了他的第三張專輯。
等到電影做完之後,就有了後來的《山頭村,人家》和《黃河尕謠》。這部電影和尕慫前後5張專輯的創作是在相互刺激的作用下完成的。我在電影中遵循了他整個創作的時間線。片尾曲是我們電影做完之後,尕慫專門為這個電影唱的主題曲。
片中尕慫說:“我覺得我現在唱的不是民謠了。”作為尕慫成長的見證者,對這句話有什麼感受呢?
其實我很期待他有一天就說出這樣的話,但是他說的時候我還是非常意外,而且我覺得我是沒有辦法去完整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那是特别複雜的一種情緒,這個問題應該是要開放給所有人去自己理解的。因為我們隻有在對這個世界有一定了解之後,對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做的事情才有一些複雜的判斷。 尕慫并不是生在黃河邊的,從精神上和物理上,尕慫和黃河之間是怎樣的一個關聯?
雖然張尕慫并不是生在黃河邊的,但是他和黃河之間還是有親密的連結的。我和尕慫都是甘肅人,但是我覺得是不是甘肅人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在整個中國的西北地區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對黃河有相同的感情。
“黃河”其實它是一條紙帶子,它是一個虛的東西,不是說家一定要挨在那個流域或者是在河谷那個區域,它才有連結的意義。它隻是我們對空間上的一個認識,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地方。
我覺得尕慫和我會有同樣的心情,因為當你想到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時候,你自然而然就會想到你是吃着黃河水長大的。
黃河的意義不僅僅局限在對于地理位置上的一個認知,那黃河是否在西北地區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符号了?
生在八九十年代的人或者更年長的朋友可能曾經都思考過中國的文明是怎麼來的。我們可能會花很多時間或者精力去探讨這個問題。
可能今天我們就是有一個相對繁盛很多的一個面貌現象,大家可以接觸到的東西是非常豐富的,但是它有幾個重要的源頭,黃河就是其中一個,至少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
那些文學作品,電影,音樂,那些各種各樣的東西,包括你去就是黃河感受到的空間和人的生活。 源頭可能就代表着那些原始的,野生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其實在張尕慫身上都能看到并且感覺到。相比之下,現在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不管是信息,電影,圖像,都是過于精緻的,缺少這些野蠻的東西?

我想把這種土地上的人的生活的狀态呈現給大家看,但我覺得我并不提倡說任何東西都要有粗犷的感覺,而精緻是不好的。我不覺得這是一個高下的問題,我希望它是豐富的,然後這些因素都可以有相互的作用。
尕慫他在南方的觀衆和粉絲其實特别多,我想這就是作為中國人,我們對文化有着比較大的統一性的理解。我們會覺得說我們其實是在一個很博大的、很完整的一個文化的體系裡面,我們都是相關聯的。
本次《黃河尕謠》書本專場點映在北京、上海、無錫三城同步進行,不同地域的影迷在同一時刻體驗到了相似的心緒。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國影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