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皮書》電影海報

在國内,看到一部以反種族歧視為題的影片在美國得獎,有一種論調立刻順勢冒了出來:《綠皮書》的勝出是病态美國式“政治正确”的又一場勝利。在筆者看來,這完全是局外人想當然的“望文生義”,《綠皮書》摘金是“奧斯卡八股”的勝利,

在價值觀上它又“老”(陳詞濫調)又“白”(白人中心),倒是和學院獎的主力投票人群高度契合。

美國式“政治正确”的悲哀可能正在于此:它總是在明處聲嘶力竭地高喊,是因為暗地裡于無聲處它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兩相比較,筆者不會對《綠皮書》的勁敵《羅馬》表示那麼多的失望,至少它不算是八股。

...

《綠皮書》電影導演彼得・法雷裡

 “基于真實事件”是沖奧影片的标準姿勢了。《綠皮書》在片頭很聰明地标了“基于真實事件創作”。“創作”當然是虛構為主,留這一手大約是早料到唐的家人會站出來抗議。


有溫度、有火花、有成長的人物,隻是成就了一個順暢的故事——有些過于順暢了,以緻熟悉好萊塢套路的觀衆又可以玩猜台詞的遊戲了,而沒有在社會曆史的層面上創造更宏大、更深邃的審美體驗.

問題不隻出在給主人公設計的外在威脅是過時的刻闆印象大雜燴,更大的問題是用和稀泥的方式去化解這些威脅,但求圓熟讨喜,不顧前後矛盾。

...

   影片主要情節是上世紀60年代,紐約白人托尼·利普接受黑人鋼琴家唐·雪利博士的雇傭,作為他的司機,一路陪伴雪利到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各州進行為期兩月的巡演.

托尼拿着《綠皮書》(上面有南方各州對黑人友好的旅店、餐廳、酒吧等),紳士的黑人與普通的白人,讓旅途充滿了摩擦和故事.

就這樣一邊巡演,一邊鬥嘴,一邊與外在的歧視抗争,與内心的偏見鬥争,最後兩人友好的回到了紐約,據說該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

·主人公

 托尼出生底層,住在貧民區,有妻子和兩個孩子,生活拮據,是個負責任的男人。

     在托尼骨子裡仍然有着對黑人的偏見:家裡來的兩個黑人維修工用過的玻璃水杯,托尼用兩個手指夾起來扔到垃圾桶裡,後被妻子撿起來.

...

...

行程開始

     最初,一路上兩人文化、素質、處事方法摩擦不斷:托尼抽煙,雪利嫌棄,托尼悠閑回答:煙是吸進我的肺,我才是抽煙的人,又不是你。

      托尼偷拿玉石,雪利讓他付錢,托尼說:玉石我是從地上撿的,不是從貨盒裡偷的,我才不會為地上撿起來的東西付錢。

     當雪利在酒吧遇到危險,托尼會不動神色做拔槍狀,吓跑不軌者。

       在公共浴池為了解救雪利,托尼賄賂警察,把賄賂說成捐贈,情商夠高。

...

在巡演過程中

雪利雖然在巡演過程中因為是黑人,受到許多不公平待遇,但雪利始終保持高貴的紳士風度,他始終堅持認為:“保持尊嚴才會赢”。

...

尊嚴勝于一切

影片故事人物不多,情節也不複雜,偏見、友情、親情交織在一起,人性有善惡之争,托尼一個底層百姓,愛家庭、愛妻子,為了生活而努力,雖有種族偏見,為了掙錢受雇于雪利,但在接觸過程中,他放下了偏見、為黑人雪利受到不公平待遇抗争

      雖然個人的力量有限,但體現了人的善美,每一個人都有尊嚴,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尊嚴,尊嚴是自己争取的、是相互的,你尊重他人,他人才能尊重你,平等是人和人之間一種關系。

...

...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也在電影和我們的現實之中對望。這個對望猶如影片中汽車抛錨的那個鏡頭,雪利博士面靠着汽車,遠望着一群在田裡辛苦勞作的同胞,雪利那憂傷無言的眼神,讓人傷感。

凡人的世界裡有平常的人邏輯與生活觀。托尼在車上啃着雞排對雪利說的話,極具着人生的哲理。

——不管你做什麼,都要做到極緻。

——上班就認真工作,笑就盡情大笑。

——吃東西時,就像是最後一餐那樣去享受。

我們看電影的時候,也是一樣,認真地看一部好看的電影,盡情地看,開心地笑,愉快地享受,無窮地回味。

這是我喜歡的《綠皮書》。

...

熊貓影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