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Theodore

寫在前面的話

《二十世紀女人》講述了三個不同年紀的女性陪伴一個懵懂男孩度過青春期的故事。

《信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幼年遭遇性侵的少女,成年後如何面對自己過往的傷痛。

而《她》則是一個離了婚的中年男子與自己的人工智能的特殊愛戀。

縱觀這三部影片,無論是名字還是劇情,似乎都沒有任何聯系。既然如此,我為何堅持要把三部影片放在一起讨論呢?

因為無論是在哪個故事裡,我都能看見迷茫的人們在愛和欲望之間掙紮。不僅如此,我還能從中嗅到一絲“孤獨”的氣味。

...

《她》:Theodore

有趣的是,這三部影片象征着三個重要的時間點。

《二十世紀女人》發生在上個世紀,《信箋故事》中成年的Jennifer生活在現在,而《她》描繪的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未來。

時間的齒輪在飛速轉動;科技在一刻不停地發展;所有的動蕩不安最終也都會慢慢平息;隻剩下“孤獨”,依舊無法治愈。

那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孤獨?

“無論你如何想象你未來的人生,你要明白,現實總會完全不同。”

——《二十世紀女人》

...

《二十世紀女人》:多蘿西娅

“孤獨”在不同故事中的诠釋

在《二十世紀女人》中,那是在時代裡百轉千回,也找不到的歸屬感。

回望二十世紀,那是一個多元文化互相碰撞,一切都面臨改革的摩登年代。它象征着一個守舊時代的過去,和新生命的到來。

已經上了年紀的母親多蘿西娅,嘗試多次,都無法在這個時代裡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所以面對青春期兒子的躁動,她束手無策;身處熱鬧的酒吧裡,她局促不安。

對于這個時代來說,她太沉舊保守了,像極了那些壓在箱底,已被蟲蛀的衣服。她緊繃的神經在和新鮮血液的不斷碰撞中敗下陣來,使她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

《二十世紀女人》:艾比和多蘿西娅

可是不僅如此,年輕的藝術家艾比,甚至是兩個還沒長大的孩子朱莉和傑米,面對周遭的一切,也都感到迷茫沒有把握。

他們讓我想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描寫的那群拉幫結派的少年,靠着組織團體、打架鬥毆,安撫自己躁動的内心。

在《二十世紀女人》裡,這群年輕人則将自己依托于朋克音樂,尋找着生命的意義與活力。

對于這種音樂而言,旋律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在嘶吼的那一刻炸裂的熱情。正如影片中艾比對多蘿西娅解釋的那樣:“當你的激情比你所擁有的用于表達的工具還要豐富的時候,就會創造出這種能量。”

...

《二十世紀女人》:傑米和朱莉

它不是用來幫助人們享受安逸生活的,相反,它旨在告訴人們:社會不是政客們口中的美麗藍圖,或是一個夢境,一個幻象。在許多不被看見的地方,在那些陰暗的角落裡,不幸福的人們依然存在。

那是一種反抗和發洩,是對青春的叛逃,是對無知和恐懼的掩飾,也是在時間的長河裡無處落座的不安。

面對不同的文化和潮流,看着大人們尚且迷茫無法自保,孩子們無所适從。

對性的放縱也好,組織團體也罷,那都是他們躲在角落裡,靜靜地舔舐着自己的孤獨。

...

《信箋故事》:Jennifer

在《信箋故事》中,那是無法與别人分享的秘密,是在人群中得不到的身份認同。

成年後的Jennifer(以拍攝本電影的導演為原型改編)是一位成功的紀錄片導演,是受人尊敬的大學教授,有着疼愛自己的男友,看似得到了一切。

可她卻依然孤獨。

在幸福生活的背後,Jennifer恐懼婚姻,無法接受擁有一個孩子,曾和各色男子有着泛濫的性關系。 

表面上,這一切皆源于13歲的一場性侵。

...

《信箋故事》:成年和幼年的Jennifer

這場災禍使得Jennifer一生無法像正常女子一般體會兩性關系。她隻能在詢問别人的過程中,給自己封閉的世界拓開一條縫隙,窺探到他人皆有、自己卻永遠無法體驗的生命,也許這正是她選擇做紀錄片導演的初衷吧。

這種種讓她身處人群之中卻仍然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讓陰霾和憂郁在熱鬧和喧嚣的包裹下依舊揮之不去。

施暴者比爾固然可恨,對Jennifer的成長造成傷害的卻并非他一人。

Jennifer身處人群中的孤獨感早在她童年時期便是家常便飯。

...

《信箋故事》:小Jennnifer和Mrs.G

父母養育着五個孩子,正如她自己苦笑着說的那樣,即便她在家中突然消失,恐怕也沒人會發現。長期以來,她得不到父母足夠的重視,雖出生于一個“熱鬧”的家庭,卻好像永遠在演着一出獨角戲。

比爾也是利用了她的這種脆弱和渴望關注,才成功犯下罪行。

即便如今Jennifer已有正直善良的男友願意分擔她的痛苦,母親也已從她曾經英語課上的作文中發現了這個秘密,她的孤獨依舊無法被治愈。

因為,雖然經曆和故事是可以在人群中傳播的,但内心特殊的境遇和獨有的情感卻是難以分享的。

唯有那些有着同樣遭遇的人才有資格從她的苦海裡分得一杯羹,在其他人的擁抱下,Jennifer的心隻會更加閉塞冰冷。

...

《她》:Theodore和OS

在《她》中,那是站在霓虹燈下卻伸手不見五指,是揮舞雙臂也抱不住的空虛,是一種情感的無能。

大街上行色匆匆的人們,朝着不同的方向快速行進,所有人都仿佛完全沒有交集。周遭的一切都漫無目的,強烈的孤獨感随着夜色席卷而來,就像影片中的那些空鏡頭,那些四處飄蕩、最終落在床單上的灰塵,虛無缥缈。 

科技高速地發展,無數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可就在這高樓林立、充滿未來感的都市中,人們掌握着複雜的技術、操作着精密的儀器,卻對本該再熟悉不過的自己逐漸生疏起來。

這是一個情感匮乏的時代,人們的表達能力開始退化,逐漸不再能信賴他人,信任親密關系,以至于連肉體都沒有的人工智能卻比活生生站在他們面前的人更了解他們。

主人公Theodore剛剛與妻子分手,兩人正準備離婚。他的情感早都在生活瑣事和争吵的疲累中消耗殆盡。而他的工作卻偏偏是為别人代寫信件,輸出情感。

...

《她》:Theodore

這些信件中,有父母寫給孩子的,也有丈夫寫給妻子的。可悲的是,這些本該是親密、私人的話語,卻全都出自第三個人之手,出自一個與他們的生活相距甚遠的陌生人。

從某種程度上說,Theodore就是他們的人工智能,根據他們的“關鍵詞”,給出滿足他們需求的“詞條”。可是,正如心理醫生也需要專屬自己的顧問,來消化TA不斷吸收的負面情緒,Theodore也需要一個屬于他自己的人工智能,來填充他已經空虛的情感庫存。

面對這種種孤獨,每個故事的主人公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找尋着解藥。

“身體記得住所有的事情。它真的記住了。”

——《信箋故事》

...

《信箋故事》:小Jennifer

肉體的放縱

第一種解藥是肉體的放縱。進一步來說是依靠肉體上的愉悅和親密來感受自己的存在,拉近自己與他人的距離,從而彌補一直以來無法獲得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正如《二十世紀女人》中,艾比送給傑米的那本書裡寫到的一樣,人們可以在發生性關系的一刻,表現自己在平時不敢做出的行為,并從中獲得一種價值感。因為那是一個公認的可以無所顧忌的、放松的時刻。 

《二十世紀女人》中的朱莉是如此。她周轉于形形色色的男孩之間,抽水煙,和他們發生肉體關系。她聽從自己欲望的召喚,不顧周圍人的眼光。可她也坦言,自己其實很少能從中體會愉悅,獲得快樂。

...

《二十世紀女人》:傑米和朱莉

她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對青春迷惘的反抗,就像朋克音樂,是一種呐喊和掙紮。

可即便她大量攝入這種“藥物”,她的孤獨還是不能治愈。

她的那種無法真正融入周圍環境,無法敞開心扉的狀态,依然沒有改變。

所以她永遠隻能與真正心愛的傑米保持着朋友關系。當傑米對她說:“我不隻想要你的身體,我要的是全部的你”的時候,她隻能回答:“你還不如隻是想和我發生關系。”

對她來說,交心比身體的合二為一更加困難。

...

《信箋故事》:Jennifer

《信箋故事》中的Jennifer是如此。她通過對肉體的放縱,來找尋她從未獲得過的,正常親密關系的愉悅。她渴望體會,一段非畸形的、良好的肉體關系是怎樣進行的。

在無形中,她與命運的不公做着鬥争,在這個時空,與另一個維度的自我對話。

可是她也失敗了。在各種重複的、無意義的性行為中,她的孤獨和痛苦反而加劇了。

因為她并未意識到,她無法獲得幸福,并不僅僅是由于和她發生關系的人不同于常人、或者是肉體關系進行過程中的環節步驟不同于别人,更重要的是她從來不敢正視自己心底最大的恐懼,而是一味地編織一個愛情的謊言去蒙騙自己,把那不該發生的悲劇合理化(當然這可能是一個孤立無援的受害者所能做的最後的反抗)。

...

《她》:Theodore

《她》中和Theodore第一次發生phone sex的女孩也是如此。她的過度熱情,甚至是她那吓壞了Theodore的,為了增加感官刺激的一些性怪癖都是為了掩飾心中所剩無幾的、匮乏的感情。

也許隻有身體上的興奮,才能喚醒她早已沒有了活力的神經,讓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還是一條鮮活的生命。

可是,酣暢淋漓結束,電話切斷之後,一切又會重歸虛無。等待她的還是空蕩的房間,和抓不住的夜色。

此藥,治的了肉體的饑渴,治不了心靈的幹涸。

“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的心不像紙箱會被逐漸填滿,如果你愛得更多,心的容量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她》

...

《她》:Theodore

尋找情感的慰藉

而另一種,則是找尋真愛,找到情感上的慰藉。《她》中的Theodore便選擇了這種治療方案。

記得《奇葩說》曾讨論過這樣一個話題:愛上人工智能究竟算不算愛情。

姜思達的一個觀點令我印象深刻。他說,如果當有人說你和人工智能之間的感情不是愛情的時候,你會心痛,那便是愛情。

我認為,Theodore對Samantha的依賴可能是愛情,但他們之間不是。

馬塞爾·普魯斯特在他的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中,描繪斯萬先生的感情生活時這樣寫道:“男人在年輕的時候渴望占有他所愛女子的心,到了後來,隻要你感覺到一個女子心上有你,就足以使你對她産生愛情。”

...

《她》:OS Samantha

這同樣講述了Theodore的心路曆程。

Samantha這個人工智能好像比過往的任何人都了解Theodore。她性感、風趣、幽默、健談,關心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甚至還是他事業上的好幫手。通過想象和語言上的挑逗,他們還能來一場當時在寂寞的都市人中風靡的phone sex。

有了Samantha,Theodore好像找回了妻子離開後他失去的一切。

可這何嘗又不是對這種冰冷孤獨的指數倍的放大呢?

...

《她》:Theodore

就像人類和人工智能的信息不均等,他們之間的情感流動注定是單向的。因為Samantha 在短短幾分鐘内就可以對Theodore了如指掌,而他卻要花上好幾個月才能發現她的秘密。

Theodore享受着浪漫的同時,還必須面對她的功能得以實現,是依靠着大數據這一事實。在他抛開一切,忠誠地把所有情感交付她一人時,她卻在同時為上千上萬個人服務。在他撫慰着孤獨時,背後卻進行着無數次交易,和大筆資金的進賬。

這無疑是在告訴我們,在那個科技先進的未來,情感是買賣,是可以被物化的商品。這種商品在滿足Theodore情感需求的同時,替他省去了所有在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磨合的感情成本。這在無形中也養成了他的惰性,使他無法在親密關系中主動探索。

...

《她》:Theodore與妻子

随着Theodore對Samantha的依賴愈發加深,他們之間的不對等也終于暴露。一切以所有的OS被召回告終。

此藥,治的了一時的寂寞,治不了根本的情感無能。

愛是美好的,性也是美好的,但一切如果隻是為了治愈孤獨,大可不必。

“就好像我正在閱讀一本書那樣,一本我深愛的書,可現在我閱讀的速度慢了下來,于是詞語和詞語的距離變的無比遙遠,段落與段落間變成了無盡的留白。我還能感覺到你。

但我正站在留白裡,站在詞語彼此遙遠的距離間,一個不屬于物質世界的地方,一個我初次發現,蘊含着世間萬物的地方,我深愛着你,但這就是我現在生存的地方,這就是我現在的樣子,放我走吧,盡管我很想留下來,但我無法再活在你的書中了。”

——《她》

...

《她》:Theodore

真正的良藥

上述兩種治愈孤獨的方法,皆以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一方面,這些方法都僅僅幫助故事的主人公們止住了一時的病痛,卻沒能深入探究孤獨背後根本的病因是什麼。所以一波病痛過去,另一波又在不遠的未來等着他們。另一方面,他們都對外部條件有着極高的依賴性,所以當找不到“藥引”或者某一味“配方”時,這藥就配不成。

要想治愈孤獨,我們必須先回到這個概念本身。

這是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卻又感到十分陌生的詞彙。

我發現我很難給這種情緒下一個準确的定義,于是便去搜索了百度百科。它是這麼說的:

“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态;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态的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态之中。”

...

《二十世紀女人》:朱莉

換句話說,孤獨是一種主觀障礙。它的病因源于自我的閉塞。那是自己為自己築起的的高牆,自我替自我鎖上的籠子。

隻有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弱點,改變自我本身,而非僅僅向外尋求幫助,才能從根本上終結這種病症。

正如朱莉在林間閱讀,在陽光下與自己獨處時,才能細細領略愛情的真谛;Jennifer接受了自己是受害者這一事實,才能在男友的陪同下,去找比爾對峙;而Theodore在前妻指出自己的情感弱點後,在經曆過和Samantha的争吵與分離後,才能和Amy共同在天台上瞭望整個城市。

...

《她》:Amy 和 Theodore

最後,

我好像在我身邊發現了很多孤獨的朋友。

寫下這篇文章時,

網易雲日推還适時地給我推送了中島美嘉的《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看了評論區,

我發現孤獨和悲傷宛如迷霧一般籠罩着許多人。

我們改變不了生活,

但自己卻可以治愈自己。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的孤獨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