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坐在影院裡的110分鐘是愉悅的。畫面養眼細膩,尤其是山水圖部分,借鑒了神筆馬良的故事,将中國山水畫的美與中國的山水美結合起來。太乙真人可以讓觀衆一路笑到底,一改道長清風道骨的固有形象,這個真人的一口長沙話說得韻味十足,圓鼓鼓的大肚子與屁股下的坐騎肥豬也是十分相配。

這部影片讓人覺得愉悅的原因還有,熟悉又不熟悉。哪吒都是知道的,但是這個魔童哪吒有點不一樣。

哪吒是誰?是托塔李天王的兒子,是那個踩着風火輪飄着混天绫的小孩兒,是神通廣大正義勇敢的天庭神童,但在這部影片裡,劇本将哪吒解構,僅保留了最核心的部分。

在這部片裡,哪吒被請下了神壇,回歸為一個“孩子”。

...

雖然也是神通廣大,但不再是人人神往敬而遠之的哪吒,而将重點放在“孩子”身份上,經常一臉壞笑,有時還有點喪,無精打采是他的常态……總之,這個孩兒很接地氣,哪像原來碰都碰不到看都要仰望的三頭六臂的三太子。

這個孩子,他渴望媽媽能陪他玩,希望外面的小朋友能喜歡他,期待自己能得到村人的認可,還喜歡用惡作劇對待師傅。

這個魔童,因為各種陰差陽錯來到了人世間。這個魔童,一直要的,是對自己身份的認定,是妖還是仙?最後喊出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成就影片燃點。

恰恰是這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喊出了片中的一些不足。

哪吒對自己的身份認定,一直由外界來完成。媽媽不陪我玩,所以我很無聊,所以我要出去搗亂。外面的小朋友不陪我玩,所以我很讨厭他們,我要惡搞他們。村民都說我是妖怪,我很氣憤,我就壞給他們看。也就是說,外界對他的評價,一直在主宰他的内心世界。雖然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不能要求他有成人的思維,但是既然是魔童,能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就不能以常理論。

...

前面“壞”的部分講了很多,而又沒有做足轉變的鋪墊,到後面的轉變部分就顯不足。是被媽媽感動了嗎?還是因為敖丙讓自己不孤單?還是師傅太乙感化了他?還是爸爸的嚴厲管教震懾了他?都沒有。甚至在生日宴那天,他還是滿腹的怨氣,質問爸媽為什麼不告訴他真相。

也許要說是爸爸以命換命的舉動感動了他,爸爸媽媽為保護他即将付出生命感動了他。這确實是一個轉變的很好理由。但不至于到達對自己生命的重新認知程度。所以當他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時就顯得有些突兀,還好音樂救場畫面彌補不足,所以觀衆的情緒也能被推到高潮。

...

不得不說的是,這部影片能夠再創一個哪吒的故事,實在是難能可貴,也給中國的動畫界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模範作用。因為有模範作用,所以我不得不多說幾句,關于人物設置上的一些疑問。

太乙真人在片中是一個酒肉之徒,雖然與申公豹比起來有道德上的優勢,但是這樣一個好酒的神仙,實在不能委以重任。而恰恰是太乙真人的失誤,構成了整個故事的起點。

結界獸更不用說了,雖然在片中也起到很好的搞笑作用,尤其是片尾那句“信号是什麼啊”,但兩個完全是智障加低能,還喜歡窩裡鬥。就憑這樣的“才能”怎麼能派出來守門?

還有天尊呢?閉關修煉就打發了?好歹看到哪吒的轉變,也通融一下。

估計這天界的人是經常修煉不在場,要不然不會對龍族當初的功勞視而不見,又忽略了龍族後來的憤懑的蓬勃發展。

天界的神仙們,莫非就隻是以出身定終生?難怪龍族要反抗。觀衆在這裡也要給龍族一些同情分。估計小觀衆們在這個地方要迷糊了。

要說龍族的智商吧,也有些着急。把千年重任加在一個三歲孩子身上,可憐英俊帥氣的敖丙小小年紀就要承擔巨大責任。敖丙去赴生日宴,怎麼隻有他和師傅兩個人去,龍族其他成員呢?若說不允許走出封沉之海,但好歹龍王身邊該有幾個“死士”吧。要不然真憑這個三歲小兒如此舉動去拯救整個龍族?

再說村人的智商。完全沒有老實、淳樸一說,都是人雲亦雲,聽風就是雨。

天界、龍族、人類的智商、偏見都是如此之深,觀衆很難認同任何一方,也使得觀衆對哪吒的“鬧”抱以同情。如果說這部動畫片承載了一點點教育的責任,那真的完成不夠好。

走出影院時,聽到一個小朋友問媽媽:“哪吒為什麼那麼壞啊?”媽媽回答:“哪吒不是壞,因為大家都不理解他誤會他,所以他就很調皮。”對于一個低齡觀衆來說,他記得的是影片中表現出來的哪吒的壞。媽媽解釋的是,他是值得理解的“調皮”。

...

如果再有系列片,希望能把故事講得更“圓”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