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p中隊長的“按頭”安利下,去看的這部中國導演拍的講述二戰日本遺孤的電影。不像一般的文藝片讓人昏昏欲睡,鵬飛導演加入了很多笑料,同時也保證了這部電影的嚴肅性,整個影調就像日本的景緻,溫婉靜谧,含蓄地訴說着每個人的故事。引用中隊長的觀點,《又見奈良》最大的優點,就是---收。

影片的故事十分簡單,就是76歲的陳奶奶到日本尋找曾經的日本養女的公路片。沒有苦大仇深的發洩,甚至養女都沒出現在熒幕上,這在讨論二戰的中國電影中是十分罕見的。二戰中日本侵略中國,犯下的累累罪行,造成的生靈塗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之重是難以想象的,再怎麼從正面展示也難以完全展現這場災難。而且現在還進入了“抗日神化”的怪圈,很難有姜文的《鬼子來了》那樣發人深省,叩問靈魂的佳作了。鵬飛導演選擇了讨論日本戰後遺孤的話題,讓這個被兩國都忽略的人群獲得關注,同時,借他們的身份的特殊性來反映這場戰争,即使“地震”早已結束,餘波也影響了幾代人,并且不知何時結束。從影片許多細節我們就可以窺見端倪----小澤男朋友的父母拒絕婚事僅僅是因為小澤是中國人,養女陳麗華被當做小偷開除隻因為被認為是中國人,等等。可見很多日本人根本沒意識到他們發起戰争的錯誤性,戰争的誤導性和軍國主義思想沒有完全消失。當然,也有一些好心的日本人,以片中的老先生為代表,熱心幫助祖孫二人,正是許許多多的他們促成了中日友好的局面。但,戰争的傷痛不是邦交正常化就能解決這麼簡單,大屠殺紀念碑上的一個個名字,和那一個個已逝生命的親友,慰安婦問題,戰後遺孤問題,幾乎是無解,隻能等待時間粗略地縫合這些傷口,而且還有縫合線崩裂的危險。啊,竟然圍繞影片背景談了這麼多,還沒有聊到影片本身。退一步講,能如此讓人感慨萬千也能體現出角色設計的典型性和故事的精彩吧。

我們 回到影片。作為一個地道的東北人,真是驚歎于導演對細節的把控。酸菜,醬牛腱子肉,蹦出的俄語,學動物的叫聲,東北獨特的口音,真是讓我瞬間入戲。開頭的小動畫既快速交代背景,又增添了喜劇效果。老年人戴老花鏡看年輕時的照片那裡十分生活化,真實有趣。先認出畫中景,再拿出畫,含着眼淚吃着炸豆腐,等細節看出陳奶奶對養女的跨越種族,血緣的的愛;從吃面時的不耐煩,到感同身受,給善意的謊言----澤子作為二代移民的辛酸與成長,到一路上所有遺孤的衆生相,細小的真實引發巨大的真實,最後的結尾讓人回味無窮。

還有很多可聊的東西,我能力有限,隻能聊到這了,伴随着鄧麗君甜美的歌聲,影片中的人們在黑夜中前行着,就像鄧麗君的遺憾人生一樣,每個主角都帶着遺憾走向影片結束。含蓄而沉重,符合東方人的審美,也更适合談論嚴肅的主題。戰争的殘酷,不該被所有人們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