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看完就不清楚為什麼叫做大衛戈爾的一生,後來回去翻看大衛戈爾第一次回憶時課上的講演,他在講台上引用拉康的理論:幻想必須是不現實的。所以他得出結論:活在幻想中是永遠不會快樂的,一個真正的人,一直追求目标與理想才是真正重要的,衡量一個人不應該是他的欲望實現了多少,而是看他的品格,如真誠,同情,理性,甚至自我犧牲。
“自我犧牲”!!所以導演早早埋下伏筆,大衛戈爾的一生,就是為了他畢生追求的目标——廢除死刑,去不斷争取,奮鬥,甚至做出一場自我犧牲的戲,去達成其畢生追求。整場電影就是大衛戈爾的追求史,所以叫做大衛戈爾的一生。
其實導演需要活得通透,才能導出通透邏輯清晰的故事線,人物的性格線。中國壓抑太多,導演們有才,但苦于自己都深陷于自己的世界道德觀中理不清楚,所以中國電影三不三,四不四,要麼晦澀得難以下咽,要麼幼稚得幼兒園小班。
注意到一個細節,美國電影總充滿着各種極度生活化的細節與台詞,有種仿佛換個演員就不會說出這種台詞的精确性,例如小孩玩泥巴時旁邊大人在打拳,不知道編輯是怎麼不清楚演員的情況下寫出來的,不知道,但令人印象真的很深,這不是電影,這就是現實啊,這種生活細節一出現,面對着各式各樣的運鏡,蒙太奇諸如此類的人為安排痕迹,我不再感覺到欺騙了,我仿佛知道這些都是次要的,這個故事真實發生,導演知道那麼多細節,這個故事一定是真實的,這些人為安排痕迹都是為了重現這個故事所用的方式而已,不要介意他們。
就這樣,我被徹徹底底地說服了,于是沉浸,于是感慨。
最後沒有再現“最後一分鐘營救”,這個胃口吊得我有點難受。
原來這就是他的一生啊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近來看書看比較多,電影相對少了。西哲的思辨與東哲的道德完善,在最近一段時間裡占據我全部的思考,以至于在這麼一個百無聊賴的午後,看完這部電影,我突然意識到,我已經許久,許久,未被藝術所浸透。那種從心中湧上大腦的通透酸澀感,已經闊别我有 ...
電影人(電影愛好者)的夢
斯皮爾伯格,從最開始的純商業大片《大白鲨》,到後面的反戰電影《辛格勒的名單》——我認為是神作,再到動畫電影《頭号玩家》,他都在将自己塑造成“好萊塢裡的頭号玩家”的形象。所有即将或已經步入電影之路的人,都會想要了解這位電影大師的生平, ...
确實人人都喜歡下巴顫動,但是...
實際上,這是一部于倫理,于法律,于社會都應該被禁播的電影,或者說,它甚至不應該被制作出來。14歲少女與成年男性的性關系,被正名為男性視角的合理正當行為,如此一部以男性視覺快感為噱頭的影片,在女權主義成為主流意識形态的21世紀,是對女 ...
有時候會有一種很莫名的行為,就是對于一些在影史上名列前茅的名作,産生一種舍不得看的心理,這是由于我迷戀那種即将看完一部極好的電影時,那種心靈的強大震撼,仿佛内心的大門被緩緩打開,裡面可以看到最真實的自己,最真實的世界,那是一個最真實 ...
有時有一種莫名心理,對于某些影史名列前茅的名作,會舍不得看,原因是我迷戀那種即将看完一部極好的電影時,心靈被強大震悚,仿佛内心大門被緩緩打開,裡面看到了最真實的自己,最真實的世界,我知道那是一個最真實的本體世界,是主觀與客觀融為一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