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有的时候聪明,有的时候傻,但始终在进化。历史有的时候是故事,有的时候是事故;历史不是镜子,是开了又落的花,朝花夕拾;重温故国、故城、故人,芳华刹那。

                                                                                                   —— 高晓松《鱼羊野史.第5卷》

我们不妨带着这种怅然若失、芳华刹那的情愫回到100多年前的1914年。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视察萨拉热窝途中,被一位名叫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热血青年刺杀。

...

斐迪南大公的死,点燃了早就火药味十足的欧洲大陆,继而蔓延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什么是战争?矛盾的最高形式,政治的延伸表达。此时的1917年,战争已经进行了3年,布雷克与斯格菲尔德正要带着我们去经历一场命运游戏——赢了,活着;输了,死去。

...

这就是电影《1917》的时代背景,而故事则非常简单——这一年,一战还在继续。两个年仅16岁的英国士兵接到命令,需要赶往死亡前线,向那里的军队传达一个“取消明早的进攻,不要中了德军圈套”的信息。时间紧张,没有补给与支援,两个年轻人要深入战争迷雾,走过死亡无人区,拯救1600人。

...

就这样一个故事,没想到被“007专业户”导演萨姆·门德斯重构,组织成了新世纪战争题材影片中最美表达,并成功斩获92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混音和视觉效果三项殊荣。

...

即便有奖项加持,这条“光荣之路”也绝非完满,不如现在就跟随着两位士兵,一起见证这场失败与伟大。

如果说:《西线无战事》重现了战争的残酷,个体的渺小与热血青年理想湮灭的整个过程;

那么,《1917》则是重在参与。

采用了“伪一镜到底”的视觉表达,没有了剪辑,所有主题要素全部铺陈在一张画面里。

莫非这就是萨姆·门德斯调校下的IMAX版本DNF。

...

...

当然,影片也有高光时刻。在战场上,为了尽快找到上校,斯格菲尔德奔跑起来,一个为了救人而狂奔的个体与为了战争奔袭的无数个个体之间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十字交错。

...

斯格菲尔德不惜命的横冲直撞带来了原始和饱满的情绪张力。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1917》不是纯粹的一镜到底,采用了技术手段进行衔接处理。

...

为了尽可能保证镜头的连续性,影片主创们真的打造了长约5200英尺的实景壕沟和丰富的战场场景,并巧妙地用水洼、河流将它们无缝衔接起来。

...

...

 的确,这种“一镜到底”必须“完美”,任何一个小瑕疵都有可能造成恐怖的浪费与延误,正如同两位士兵所执行的非常任务一般,就这么一次,不可重来。

《1917》,说它是“视觉奇观”也并不为过。

...

我们需要一刻不停、小心翼翼地向前摸索,探索周边环境,时刻警惕危险。这时候发现的乐趣度和参与性都大幅提升了。

...

...

镜头跟随主角,我们一同经历;镜头环顾周边,我们就是哨兵。

...

黑屏之后,我们一同醒来。

...

长镜头将这种虚幻又真实的光影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

此时对面缓缓走来另一个孤寂的身影,他开始奔跑,他端起了枪,子弹出膛,立即将时钟再次调拨到屏息时刻。

...

随后,镜头开始刻意降低跟随性,逐渐释放第三双眼睛,还给了我们广阔的时机去观察和体会——天空、流水、浮尸、微风、落英。

...

终于我们迎来了叙事角度的变化,观众不再是任务小队里的一员,而是带着上半部分的紧张情绪,回到上帝视角下的见证者。

...

△ 片头的休憩

...

△ 片尾的倚靠

...

7分58秒,面对任务,斯格菲尔德问:“长官,就只有我们俩吗?”艾琳摩尔将军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回道:“无论是下到地界,还是登上王位,独自旅行的人走得最快。”

...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片中都饱含了满满的诚意与爱。《1917》虽然是战争题材,但并没有用大量镜头去拍摄两军交战的场景,而是通过讲述两位年轻的士兵临危受命,在8个小时内穿过敌占区。向己方的一支军队传达命令,从而使这支1600人的军队避免了踏入德军陷阱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场战争的残酷与温情。

...

没有过多的剪辑,再贴合完美的音效,导演似乎把握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跳。在即将到达德军战壕时,我甚至比两位士兵还紧张,就怕下一秒会冲出一队德军。影片中让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画面是他们救了一个失事飞机里的德军,而他却用刀捅了Blake。

...

他们刚救下德军时,我暗自为他们欢喜,想着他们说不定能从他口中获取到一些重要的情报,却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说是德军训练有素也好,说是战争无情也罢,最让我痛心的是这位善良的士兵好人却没有好报,他第一时间阻止了队友杀死德军,还让队友为他打水喝,却不料因此丧命,也阻断了他和他哥哥兄弟相见。而之后剩下的那个士兵只身穿过废墟时,也上演了本片中最温情的一幕

...

他因为躲避敌军而逃入一个废弃的房间,因此碰到了一个躲在这的女人和她捡到的弃婴。士兵把身上带的食物和牛奶全部给了她们,他深情的注视着婴儿,逗婴儿玩。倘若没有战争,没有任务。多希望他们能像一家三口一样幸福的生活下去,然而战争无情,六声钟响猛地把士兵拉回现实,他想起了未完成的使命,不顾女人的挽求,冲出房间,在黑暗中躲藏,在光亮中狂奔,让观众再次为他提心吊胆。最终,这位士兵游过浮满尸体的河,到达了英军驻扎的地方,不幸的是战争正开始打响,第一队人马已经吹响了冲锋号,他不顾纷飞的炮火,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最后安全地把信送达,及时挽救了损失。不过在他刚见到指挥官时,指挥官并没有立即接受命令停止战争,这呼应了士兵在路上碰到的另一个军官所说的一句话“但是有些人就是想打仗”。

...

我的想法

今天看到网络上有人吐槽为什么最佳影片不颁给1917反而给了一部无足轻重的亚洲电影呢?

首先我好奇都0202年了为什么还有人带这种有色眼镜来看待电影文化?

其次寄生虫放在当今社会来看,更重大的意义体现在严肃深刻的社会意义上,而属于战争片的1917来说,至始至终只能作为历史层次上的。

如若真评选为最佳影片虽不为过,但是还是要从时代大潮中抉择。所以,只作为一个观看者来说,只要看完一部电影之后对自己有影响有意义,我认为就足够了;当然放眼全世界来看,还需要更加专业公正的评价。


令人惊喜的是本尼迪克特竟然特别出演了本片!当时我没看演员介绍直接看的,以至于最后终于历尽千辛见到指挥官后回过头说的第一句话时我就很激动!真的这部“英剧”实在太英伦了!

而且卷福被安排的这个角色同样说了许多经典台词,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为了纪念影史神作《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5周年,致敬了很经典的一句台词——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其实也反誉了主人公不畏一切,心怀希望,为了和平的真诚精神。


...

...

                                                                 熊猫影视说 

                                                每天一篇好电影,享受不一样的生活!

                                     微信扫描关注公众号,每天更新,感谢兄弟姐妹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