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消失的那天(2022)的劇情介紹
列車員小何剛辭掉工作,打算去出家。有時在夢裡,他又回到了在列車上的工作,一條無盡的鐵路,他穿梭在其中,進入不同乘客的記憶。暴雨的夏末,小何去尋找已經出家的好友,家鄉的變化讓他無所适從。他踏上放逐自己的道路,遇到了一個女孩,認識了一位智者,并與一群偶遇的人結伴去探訪地震後的遺迹。在深山的一處洞穴裡,記憶中反複出現的那輛列車突然變得清晰起來,他所遇到的這一切的一切,構成了一種隐秘的聯系,而時間仿佛從未存在過。
列車消失的那天(2022)的影評
一部蠻大膽的實驗電影,導演說這是剪輯的第四版,有意弱化叙事突出影像的流變。前面的旁白配上瑣碎的畫面個人認為并不具過高實驗成分,最後一段用膠片拍攝,剪輯用了很多交錯重重疊疊的影像,制造出了列車穿過隧道的感覺。我個人非常非常喜歡這一段, ...
沈蕊蘭《列車消失的那天》在12月20日成功舉行世界首映。青年導演沈蕊蘭,對于影像的把控和展現,有着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個人視野。影片關注偏遠世界裡的短暫事物和影像本體之間的關系,遊魂式地穿梭在眼睛抵達事物所通過的視覺殘留中。導演将影像與 ...
列車穿過花和山林 駛向過去 彙入光的灰燼
水滴,水滴,水滴。單看片名的時候,我無端地聯想到黃錦樹,和他那永遠不會停歇的無盡綿延的水流。隆隆的列車聲,嘩嘩的雨聲,水與水滴之間清脆的碰撞聲。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氤氲迷蒙的、浸潤世間萬物的水汽裡。導演說,影片中展現的負片,其實并不是真 ...
#4thHIIFF#
影像上有些好的探索,但總體來說實在不能成為一部電影。具體來說就是壓根沒想着用影像語言去叙事,也不像論文,也不像詩,太雜太亂了。
有些片段是不錯的,但是太泛濫了。中段關于朱同學落進電影的描述,結尾關于列車轟轟駛過記憶與現實重疊的影像,都可以精簡再精簡。70多分鐘的片長,直接壓縮到一半,也非不可。
最後所有的影像都變成膠片,定幀,停格,光暗不斷交錯。我為之叫好過,但眼睛很快就受不了了,這是對觀衆的大折磨,我感覺我的飛蚊症加重了。
以上并非苛刻,我隻是覺得實在不能太學畢贛。我大學拍過一部短片,和這部風格很像,以上所有的話,我也同樣拿來罵我自己。
好作孽。在電影院聽了70min國男夾子音。/實驗片真的很難拍,很考驗功底,真的不能這樣搞啊。/其實有神采的畫面,有一些鏡頭出現了驚奇的景象,但是沒剪好,還搭上了很不好的文字。/這個叙事和剪輯好像看了70min預告片
畢贛式呻吟片
導演,别太在意那些低分評論,你至少多了一個期待你下一部的影迷,就是我,哈哈,加油。特别好,此片文本和影像不是在握手,而是在跳貼面舞,時遠時近,很棒的觀影體驗。這不也不是那種畫一個圓讓觀衆随便去想的實驗電影,而是一直在用形和色、虛構和導演牽引去結構的整部作品,五星。
于海南,看電影就感覺超出預期,聽導演映後又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很好、很真誠的影像啊。
私人實驗影像,無感但值得鼓勵
支持。很有作者氣息,私人氣質濃厚,其實像是紀錄片,卻又不完全記錄真實,用散文式的影像去表達;生命是個整體,過程體現出意義、或者說某種真實而自然的東西;整片沒有那麼連續,沒有完整叙事,導演也學佛。該片看出一些後現代意味的表達,影像詩意卻也生猛有沖擊力,像是生命的跳動。總體對我來說還是太實驗了 #HIIFF .
4th HIIFF #9 +映後。小蘭導演還是很真誠地表達了創作的初衷,隻是實驗電影面臨的口碑風險或許不是故事邏輯或技法的創新是否會挑戰觀衆,而是是否會被實驗電影這個标簽所框住,而并不明确自己想表達的主旨是“Trip to the lost days”還是“擁有對過去遺忘的權利”。主心骨一模糊,哪怕小蘭心中的那道aura再清晰,因為想要借瑣碎的夢的意象對已然清晰的主旨留白,反而會有兩邊不讨好的後果。新人導演不易,多一星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