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琴(2010)的劇情介紹
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後,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于鋼琴的俄國文獻,于是叫上夥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制造鋼琴的征途……
鋼的琴(2010)的影評
這部電影是斷斷續續看完的,因為平時工作沒時間,隻能周末看,今天看完,淚目了,是誰打的喜劇标簽,我看到了通過鋼琴和一個小家庭離婚的線索貫穿了影片中反映的時代變遷下小人物的生活寫照之前看到陳桂林讓女兒學鋼琴,圓他的,還有她因為女兒想跟媽 ...
影片描繪了東北下崗工人勉強維持的生活,對曾經生活的留戀,對蘇聯的一些眷戀。從學琴、偷琴、造琴層層推進,驚歎于這部電影在構圖上的美感,以至于僅前五分鐘就寫了半張紙,驚歎之餘被影片深深吸引,直至震撼之處,才敢提筆記錄。印象最深刻的便是0 ...
工人們騎着摩托車從工廠的鐵門出來,畫面從縱身向鏡頭駛來,那種氣勢,群起感,威脅力油然而生,它表現的不是多麼義薄雲天的兄弟情,它表現的是當他們成為一個集體,他們對自己的社會命運的認同,。還有後面工人們聚在一起造鋼的琴,三個強有力的縱深 ...
全篇最重要的元素是人,每個職工都身懷絕技卻因時代洪流被迫轉行。和其他的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從農業時代轉變成工業社會的時間進程快的不太真實,而很多也歸功于影片中随處可見的蘇聯,可以說學習模仿蘇聯,壯大工人階級,使社會的中底層具有大量有 ...
我:張猛也是沈陽人仿佛我與這群人早就相識了,在這種浪漫理想的氣質和行為邏輯上,但我缺乏技術和實幹。我不斷想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在構圖上都如此斟酌,是對昨日世界的斟酌。我大概是沒有深交什麼很有這種東北氣質的人,年代是問題吧,因而對我來說 ...
角色????大劉:殺豬的二姐夫:之前上班的,後來下崗了王抗美:喪偶快手:配鑰匙淑娴:歌手季哥:使用地方鍛造鋼琴的鋼胖頭:打麻将偷牌爬煙囪汪工:退休鋼鐵工人,會俄語,指揮大家造鋼琴,戲外是王千源父親劇情梗概????陳桂林老婆小菊要和他 ...
挽歌 不是寓言 是現實。桂林的名字就飽含着對未來理想主義的期待 但是他卻隻是普通下崗工。他的名字如同電影劇情一般 美好的期待 悲哀的現實。桂林和妻子就完美的演繹了改開現實下的兩種人:工人與資派 而他們的對立其實是看元最後到底會跟誰走 ...
你以為它講的是鋼琴其實是鋼 是東北 是一度衰落的重工業城市 是被下崗浪潮沖刷殆盡的那一群人 是在滾滾不息時代浪潮中的一代又一代交替更叠的我們看了第一季《朗讀者》第三期節目王千源的采訪來的 開始看到這個标題就感覺很有意思 我就在想 鋼 ...
最近在看戴錦華老師的電影賞析,她提到這部小制作“鋼的琴”是她最喜歡的電影之一。知道了導演張猛的拍攝手法,大部分都是平行拍攝,人物都是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進到鏡頭裡。聽完後再來看影片,很注意導演的這個拍攝手法,很有意思。查了一下資料 ...
是這學期一門課程的期末作業。一、父輩符号性的三重死亡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黃平教授在其《出東北記》自序中談到,“生于1980年代的東北,注定在1990年代目睹父母一代的下崗,注定在新世紀選擇離開。”[]回顧曆史,改革開放之後,東北老工業 ...
美國人隻能造出鋼鐵俠,中國人卻能造出鋼的琴。今年看過的最佳國産片,中國式蘇聯片。張猛的前蘇情懷很濃啊,音樂和畫畫渲染極富感染力,能利用道具設計畫面和講故事,台詞從演員嘴裡出來後處處流露着真性情的幽默,又不乏淡淡的憂愁。
作為東北工業區長大,工人家庭中的一員,看的過程中一直在流淚。磚牆、煙囪、下崗、廠房、硬碰硬、俄羅斯老歌、生鏽的車間、失落的包工頭、不卑不亢的父親、埋在機床裡的文藝夢,滿含情懷,以及底層的、窮途末路似的智慧。一個階級的倒掉,工廠之子的挽歌。比想象更荒誕的,是他們那個卑微的夢。
《鋼的琴》确實算是一部十分優秀的國産電影,故事、情節、演員、導演、配樂,尤其是場景和色調讨我喜歡。但……節奏控制得并不算好,有些段落有些松散不夠集中;笑點有,但總覺缺些什麼。評分如此之高,我想……更多的是大家對于在這種大環境下出現一部表現不俗的國産電影的一份鼓勵。★★★☆
小時候我的琴譜丟了幾頁,問同學借來一本,我爸熬到很晚照抄了一份重新粘在琴譜裡,每一個字都是照著印刷體寫的,而他平時寫字都那麼潦草。這片子還可以更好些的,我喜歡王千源。
焦點物:鋼琴,視覺母題:工廠。當某些内地導演忙于搶占道德制高點,行使投機之實。我們要慶幸,張猛選擇了他所熟悉的人和事,那座充滿感情的工廠和城市。哪怕他站在破敗的工廠廢墟,也比自稱站在喜馬拉雅山頂的貨色要高大,值得我們去尊敬。因為,這才是一個電影人和創作者的尊嚴
看了《鋼的琴》,覺得中國電影還是有希望的;但是這樣的片子要是進不了院線,那中國電影是真的沒希望了。【電影資料館】
今年首次買票看電影獻給《鋼的琴》。這是一部有生命的電影,荒誕中存在着真實,疏離感中包含着不願觸及的過往。可能不太容易被普通觀衆接受,不知能收獲多少票房。如果把拍攝根本不會走進院線也不用走進院線的xx獻禮片等的資金用在扶植這些導演身上,國産文藝片的未來會好很多
剛才看了《鋼的琴》,在黑暗中流幹了眼淚,原來我會嫉妒山西出了個賈樟柯,現在不嫉妒了,終于也有關于東北的好看的電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