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戴錦華老師的電影賞析,她提到這部小制作“鋼的琴”是她最喜歡的電影之一。知道了導演張猛的拍攝手法,大部分都是平行拍攝,人物都是從左到右,或者從右到左進到鏡頭裡。聽完後再來看影片,很注意導演的這個拍攝手法,很有意思。查了一下資料,電影上映時票房僅有600萬,随時時間的流逝,真正的精華會穿透時間這張網被篩選出來,走出一條低開高走的藝術生命K線圖。

片中我們看到的主線表面是部關于父愛的片子。父母離婚,父親想通過造一架鋼琴挽留住熱愛談琴的女兒,然後父親的朋友們各自施展自己的主業才能幫助父親來造一架鋼鐵材質的鋼琴。實際上導演想給我們看的并不是這些,真正想表達的是上世紀90年代東北的大部分的鋼鐵廠停産後整個東北蕭瑟的荒涼的場景。到處都是無人看管的廢棄的工廠,隻有二個高大的煙囪告訴我們昔日的輝煌。

看到過一句話:有時候個人的失敗不一定都是個人原因,也有時代和大環境的因素。這部片子裡的主要人物應該就是這樣。

片中父親會談手風琴,會外語,卻靠着婚喪嫁娶給别人演奏勉強糊口度日。父親的朋友們,有的給學校看門、有的殺豬、有的修鎖、有的收廢鐵,還有的靠賭錢耍無賴為生。這是這樣一群人,會因為造一架鋼琴再次聚起在廢棄的工廠裡。他們是為了造鋼琴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是為了找回昔日的記性。這一代人,從他們的父輩開始就生活在工廠裡,生活在大院裡。教育有工廠學校,生病有工廠醫院,吃飯有工廠食堂,可以說是生活在一個大集體家庭裡,且這個家庭的家長又是父親的嫡親長子,享受着天Ω驕子的待遇。今天這個家解散了,昔日的榮耀消失了,曾經的偏愛被剝奪了,這一系列的變故導緻孩子們暈頭轉向,無從适從。現在他們重聚在這裡,不管是那個地痞無賴還在變故中稍有清晰頭腦抓住一些資源倒騰廢鐵的大哥,在那一刻都認真的像個戰士,他們不是在造鋼琴,他們是在祭奠過去的生活。

片中最後鋼琴造好了,導演用了一段歌舞劇的形式,弗拉明戈的熱烈中迎來鋼琴的誕生,是為了鋼琴的誕生嗎?是為了各自的浴火重生吧!一個時代過去了,但我們的人生終将要繼續,不在時代變遷中淘汰,就在時代變遷中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