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 不是寓言 是現實。

桂林的名字就飽含着對未來理想主義的期待 但是他卻隻是普通下崗工。他的名字如同電影劇情一般 美好的期待 悲哀的現實。

桂林和妻子就完美的演繹了改開現實下的兩種人:工人與資派 而他們的對立其實是看元最後到底會跟誰走。但不出意外 工人是得不到元子的。但是工人努力過 他們用曾經被重視時練就的鋼筋鐵骨 用汗水澆灌了自己理想主義的挽歌。他們澆築了鋼的琴 但是身邊人的離去 父輩理想的消亡 時代地标的轟塌 這些将理想主義擊垮 于是他們從為理想主義奮鬥轉化為用自己的理想慰藉自己。如同那年東北下崗潮所有失業的人們 他們的努力 他們的本事皆化為虛無 留下一地雞毛的現實 卻隻能靠那種生活的期待麻痹自己。

為了時代的發展總有人會被要求離開。東北工業時代的父輩随着父親之死與煙囪的爆破落下帷幕。其實元子也能感受到代表父親的工人努力過 但是她隻是給父輩的理想主義成果一個安慰 然後毅然決然跟了母親。煙囪右倒 但無法複原 留下最大的階級群體自顧惋惜 卻熟視無睹。

...

最後談回電影:導演技法也是出色的 他有着出色的鏡頭語言把握 雖然極其學院化。和韋斯安德森一般 他運用大量的的對稱構圖 控制了鏡頭美感。大量的切割構圖 将人物的内心隔膜相區分 全程幾乎都是固定鏡頭 讓人物出畫入畫 觀衆是一種審視感 審視者那些理想主義者的奔波勞碌 最後卻一無所得。大量的對比蒙太奇 将下崗潮後的群體 十分可笑的圈起并區分。殺人放火金腰帶 街邊屍骨無人埋。努力不會給你帶來财富 現實可笑的如此明顯。那段桂林放棄時的聲畫對立讓人無比印象深刻。

談到電影配樂 也是極有可談。男主女主都是從事音樂工作 而鋼琴則是電影線索。因此 古典音樂成了常出現的配樂。運用它飽含的情緒來對鏡頭本身情緒進行增幅與對立的作用。而其次 電影設置于東北 是國内受蘇聯文化影響最深的地方 大量的蘇樂使用 也是工階本身自顧自憐的悲哀。對往事的留戀 何嘗不是對自己的懲罰呢?但是最可悲的是 我們該怎麼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