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行者Сталкер(1979) Stalker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編劇: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阿爾卡季·斯特魯加茨基/鮑裡斯·斯特魯加茨基

主演:亞曆山大·凱伊達諾夫斯基/阿麗薩·弗雷因德利赫/安納托利·索洛尼岑/尼古拉·格林科/納塔利娅·阿布拉莫娃/費米·約爾諾/E·科斯京/雷默·倫迪

語言:俄語

類型:劇情/科幻/懸疑

上映日期:1979-05(蘇聯)/1980-05-13(戛納電影節)

蘇聯 163分钟/155分钟(2002DVD)

潛行者Сталкер(1979)的劇情介紹

清晨,空蕩幽暗的卧室。潛行者(亞曆山大·凱伊達諾夫斯基AleksandrKajdanovsky飾)悄然無息地起身準備與另外兩人會合前往一片恐怖複雜的地帶。可妻子(阿麗薩·弗雷因德利赫AlisaFrejndlikh飾)卻極力哀求他不要冒險進入該地。而這位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潛行者,即将穿越的是一片有着千變萬化陷阱和圈套的地區“TheZone”。這塊二十年前因隕星墜落而荒蕪的恐怖地區,傳說有一個名叫“TheRoom”的囚室,它能滿足人們潛意識裡最深層的意願和欲望。潛行者與為尋求靈感的作家(安納托裡·索洛尼岑AnatoliSolonitsyn飾)和為探明真相的科學家(尼古萊·格陵柯NikolaiGrinko飾),踏上了這片變幻莫測的死亡之地。
這部極具史詩片氣質,探究人類靈魂本質的科幻電影《潛行者》,用詩意而極富隐喻的長鏡頭,挖掘着人類潛意識與外部世界的重重矛盾與深層意義。1957年,一場發生在蘇聯車裡亞賓斯克附近名叫瑪雅卡工廠的核災難,深深觸動了導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成為本部電影中的創作素材。影片也改變自小說《TheRoadsidePicnic》。本片榮獲1980年第33屆戛納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獎。

潛行者Сталкер(1979)的短評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經典修複,充滿隐喻的虛無主義傑作。内容可以說什麼都沒有,也可以說包羅萬象。從愛森斯坦到塔可夫斯基再到薩金塞夫,俄羅斯/前蘇聯出了好多鏡頭調度大師啊,“潛行者”标志性的推移鏡頭可以冠絕影史了吧……

  • 冰紅深藍

    不知是不是塔可夫斯基最晦澀神秘、最形而上的電影?沒有[飛向太空]的緊張窒息感和精彩反轉,像是什麼都沒說,又什麼都點到了,對潛意識和欲望的呈現、對人生與信仰的瑣碎辯論非常折磨人。緩慢移動長鏡頭把臭水溝也能拍得詩意無窮,又見神秘屋内驟雨,黑白現實與彩色"區域"圖景,念力移物。(8.3/10)

  • [已注銷]

    安眠效果甚好,夜間失眠請觀看...

  • 歡樂分裂

    #重看#4.5;處處充滿天問式的哲理辯論,幾乎可視為塔可夫斯基對宗教、藝術、科技(三位主角的指代)全方位的深入剖析,可能是他最潛進内心的一次;亦可窺見或想象如苦行僧般的拍攝過程。

    工業/核輻射侵蝕下的自然景觀趨于毀滅,人類信仰的岌岌可危,對情感的無力把控,老塔實在野心太大了,幾乎每個點都觸及到生存本質。将末日般的廢墟空間定義為「區」,不惟是一個聖愚(聖者)最後的栖息寄望之地,更是人類心靈與精神的投射區域,是悲傷者的聖地,它時時波動,如水波(又是大量水流/雨水/牛奶意象)般無形無狀亦千形萬狀,它吸收承載着虛妄想望,警戒提醒着邊界的存在,需要用靈魂去感受。

    名場景太多——移動的杯子,首尾火車的震動,沙丘,緩慢移動的長鏡,屋内的雨,遠處的狗。

  • 火娃

    8/10。景觀配合音響轉換的象征美學:草林/廢棄坦克的視覺肖像并列,男主攀爬石壁和瀑布鏡頭右移另兩人入畫,冥思着趴在苔藓/泥漿,自然風鳴/詭異電音幻化成井底擊水聲,一汪死水中注射器針頭/槍和繪着耶稣的盤子等物品,鳥飛進大廳扇起沙土,圍坐房間中央前方天花闆落雨,火車響動使桌上杯子劇烈振蕩。

  • 内陸飛魚

    轉:大一畢贛看到《潛行者》,他有點好奇。片子放起來,“我一看就吐了,什麼鬼啊這是?”他咒罵着關掉機器,但那電影又像個對手擺在那,每次想看片,都覺得要先把它解決掉。過了好長時間,終于看完了,又過了一段時間,畢贛覺得好像對電影有點開竅。

  • 丁一

    給塔可夫斯基一條臭水溝,他能拍出過去文明史,
    給塔可夫斯基一個玻璃杯,他能拍出未來宇宙觀,
    給塔可夫斯基一個空房間,他讓時間駐留于現在,
    拍了三四遍的《潛行者》,上帝也不想讓它完成

  • 蘆哲峰

    塔可夫斯基的目光永遠向上,潛行者就是一部純粹的形而上影片。從始至終,我們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引領,從最初的懷疑,到将信将疑,到姑妄聽之,到甯信其有,到最後的失望。其實,結尾那個被意念推動的杯子,才是一切的答案。

打開App,看更多熱門短評

潛行者Сталкер(1979)的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