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闆》這部電影有着反常理的叙事情節,和其他劇情電影不同之處在于,這部電影弱化了情節的沖突性,縱觀整部電影來看,電影裡的情節似乎都是水到渠成,沒有特别大的沖突矛盾的場面,電影場景具有日常化、逼真性的特點,對于這個特點的産生,演員的選擇不得不提及一下。這部電影裡提用了很多非職業演員,他們真實的表演為電影的日常化、真實化加分不少。為什麼說這部電影是一部反常理的電影呢?
如果單看這部電影的名字《黑闆》,我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這部電影會不會是一部講述伊朗落後的教育問題,孩子們得不到有效的教育的電影題材,但當我們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們會對自己原先對于電影情節的猜測有一個很大的改觀。這部電影并不是孩子們到處求學,渴望得到教育;反之,電影中表現的是老師在尋找學生,是老師在求學生上學。電影情節的選擇讓人眼前一新。
影片的開頭是在一片空曠的大地上,一群人伴随着壓抑的音樂開始走向觀衆的視野,遠觀這群人,會覺得這群人像是一群迷失了方向的大雁,在尋找着自己的歸途。待他們走近後,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人都背着一塊黑闆,這塊黑闆很大,感覺快要把男人壓倒了一樣。通過兩個人之間的人物對話,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的職業都是教師,他們背着沉重的黑闆的目的是找學生。

影片通過人物對話的方式讓我們了解到男人選擇教師這個行業的原因是什麼,一個是因為年少時的錯誤選擇,另一個是為了教出一名學生當醫生,這樣便就可以解決醫療問題。不管他們當初的選擇是什麼,他們都面臨着同一個嚴峻的問題:生存。他們的“求學”之路顯得異常艱難。
兩個男人在一陣寒暄過後就各自奔赴上找尋學生的“求學”之路了。在影片中,有一個場景暗喻了他們的道路艱難。當教師問路上的一個人:這裡有沒有學校,這裡有沒有學生的時候,一個全景給了趴在窗戶旁看着教師的小男孩,但是随後小男孩的家長就将男孩帶回屋内并将那扇象征着對知識渴求的窗戶關上了。
影片中的一名教師叫瑞波爾,他為了找尋學生不惜爬山涉水,終于他看見了一個在眺望遠方的小男孩,便問他哪裡可以是可以找到學生的道路,小男孩很不耐煩的随便指了一個方向,瑞波爾繼續追問道路到底在哪?小男孩終于爆發了,及其不耐煩的和瑞波爾說到,哪裡都是路。後來,瑞波爾就跟着小男孩,意外出現了,瑞波爾遇見了一群背着重物的孩子。見此情景,瑞波爾便就問道他們為什麼要背着重物,孩子們回答道:他們隻是騾子,隻是幫别人走私物品的工具。當瑞波爾問有沒有人願意學習的時候,沒有人想要學習。看到這裡,我們可以和伊朗另一部電影《小鞋子》進行一番比較。

《小鞋子》中的兄妹倆為了不耽誤學習每天都處于一種匆忙上學的路途中,也許這份匆忙中含有對父親的懼怕,但是他們為了學習而努力的過程是不可否認的。在《小鞋子》這部電影裡,但小男孩因為多次遲到被教務主任訓話的時候,教務主任威脅他遲到就不能上學了,臉部特寫下小男孩的淚水慢慢留下來,通過這個鏡頭和老師對小男孩的評價我們可以知道小男孩成績優異,對學習的執著性是和《黑闆》中小男孩們對于學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瑞波爾和小男孩們的同行路上,終于有一個小男孩答應讓瑞波爾教他自己的名字了,并以一點食物作為酬勞。
《黑闆》作為一部公路題材電影,公路這一特點在電影裡表現的也很突出。當瑞波爾在路上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注意到瑞波爾是在公路上教學的。男孩們背負着重物在公路上,瑞波爾走在隊伍的前方,就像是一個引導者引導着這群孩子,但是好景不長,一個男孩低聲和其他男孩說了一些話之後,所有的男孩都開始跪地匍匐行走。瑞波爾的教學之路伴随着孩子們的匍匐之路終止了。在瑞波爾的“求學”之路當中,我們可以窺見伊朗的教育問題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再來看另一位求學者——薩義德。薩義德和瑞波爾遇見的是迥然不同的一群人。薩義德遇見了一群趕往伊朗邊境的人群,這個人群裡大部分都是年歲已高的老人,薩義德執着的詢問這些老人有沒有想要學習的,但是結果很不理想。後來有人問他可不可以帶路去伊朗邊境,薩義德最終妥協在了以40個核桃為酬勞的條件裡。
在路上,他結婚了,和一位有些癡傻的女人,但是他愛她,他也終于找到了他的第一位學生——他的妻子。他一直在交妻子“我愛你”怎麼讀寫,但是妻子隻顧着照顧她的孩子沒有理會薩義德,薩義德堅持不懈的教妻子這三個字,并以分數來給妻子的學習情況打分,但是妻子還是無動于衷。妻子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宣示着薩義德的教學之路失敗了。
統觀這兩位教師,我們可以注意到黑闆這個意象在整部電影裡起了很大的作用,兩個教師的求學之路的失敗都是以黑闆的毀滅作為标志的。
瑞波爾的黑闆以破裂為終結。瑞波爾在求學之路上遇到其中一位學生受傷了,瑞波爾隻能将一半黑闆劈裂給男孩當做腿部的支架,因為瑞波爾這個舉動,男孩子們選擇去信任瑞波爾,同時也向他道出了實情:其實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是會讀寫的,但是由于家長的“教導”孩子們不能和陌生人說自己會讀寫的事情。正當瑞波爾高興很多男孩子都會讀寫時,他的教學之路也就随着戰争的爆發而終止了。

與此同時,薩義德的求學之路也是随着黑闆作用的改變發生着微小的變化。在随着這群老人前行的路上,因為其中一位老人生病不能前行的時候,有個人以5個核桃作為酬勞讓薩義德将黑闆作為工具擡老人,這是黑闆作用的第一次改變。在路上,黑闆第二次作用的改變是黑闆變成了薩義德結婚的财産。一場荒誕的婚姻以一張黑闆作為财産而産生了,婚後的薩義德在戰争中為了保護家人,将黑闆當做躲避戰亂的屏蔽工具,黑闆的作用又一次被改變了。在這群人到達邊境的時候,薩義德面臨着是否和妻子一家人一起越過邊境去往另一個國度的抉擇,薩義德的國家意識讓他選擇留在自己的祖國。
一場原本就是鬧劇的婚姻也将随着邊境的到達而破裂,薩義德要和妻子離婚,但是離婚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薩義德的代價就是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财産——黑闆。這時候,黑闆的作用又一次發生了改變,黑闆被當做婚後賠付财産劃給了女人,薩義德在他的“求學”之路上一無所獲,也将自己的所有物失去了。
在影片的結尾,是一個昏暗的環境下女人背着一塊黑闆漸行漸遠,在黑闆上還有薩義德一直執着教妻子的“我愛你”的字迹印在黑闆上,在女人漸行漸遠的步履中,薩義德的“求學”之路徹底終結了。
《黑闆》作為導演莎米拉·馬克馬巴夫又一部代表作,反映了沉重的伊朗教育問題的沉重現狀。這部電影整體給人一種沉重感,通過以黑闆作為意象表達出導演對于這一地區教育、生存問題的探讨。
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藝術虛構的成分,這對于導演表達電影主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像導演莎米拉·馬克馬巴夫本人說的:“藝術虛構的對象是日常生活中的,鏡頭冷靜客觀、非職業演員還原生活進行叙事遠遠好過複雜誇張的花招和技巧。”《黑闆》以小人物為主角,以小事為叙述的主點,以真實的叙述方式向觀衆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