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9年,由計算機技術演變而來的AI(人工智能)統治了世界,幾乎所有人都成為程序創建的虛拟世界的一員,而生活中的其它一切組成,都隻是程序當中的一串代碼構建的假象。虛拟世界裡的一個工程師尼歐,在工作業餘玩電腦的時候收到一些奇怪的匿名信息,這些信息裡包含他本人的真實信息,同時也準确地預測了他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

由于沒聽取電話中陌生人的引導,他被兩名具有“特異功能”的特工給抓捕了,并且在審問過程中肚子裡被強行植入了一個類似蟲子的怪物......突然,他從床上驚醒,似乎肚子被植入蟲子的經曆隻是一個夢。就在這時,電話聲響起,一個貌似給他發匿名信息的人約他到一個橋下見面。他一方面對剛剛的遭遇充滿困惑,一方面又對對方如此了解他感到好奇,他應約了。一場人類和機器的大戰由此打開序幕。

...

因為《黑客帝國》三部電影用人類文明的發展邏輯(戰争、和平、自由和統一等),和由人類創造的計算機技術延伸而來的AI發展通過作者的暢想增設了劇情,而且程序代碼的誕生,使得一個由人類構建的“虛拟世界”真實存在。因此,其中涉及到人類文明和“程序文明”的發展與沖突,我隻好用充滿“懸念”的叙述方式來引出電影的劇情。

《黑客帝國》探讨了許多關于選擇、真假判斷、文明創建以及宗教等哲學問題,充斥在整個系列電影中的黑色基調、動作美學以及衆多“臉譜化”(鑒于評論需要,這裡的“臉譜化”并非常規評論提到的演員演技上的呆闆單一,而是對人物設定的功能性概括)的人物也強化了該系列電影的“哲學氣質”。

...

既然要提到“哲學氣質”,我将針對電影中提到的幾個哲學問題對電影展開分析。

什麼是真實?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聽說過“莊周夢蝶”的故事,即面對夢中的境像和生活中的經曆,似乎大腦對兩種情景的認知都是“真實”的,依據則是兩種情況都會有悲喜貪嗔癡的情緒反應。更甚者,有些人會因為噩夢驚醒、因為春夢夢遺、因為美夢大笑等身體反應。

随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遊戲構建的虛拟世界,配合特效十足的場景構建、配樂的嚴絲合縫、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很多人甚至沉浸于遊戲世界,打破正常生活作息規律的同時,時常在正常生活和虛拟世界的反複切換中陷入空虛,也加強了我們生活在現實世界的孤獨感。

什麼是真實?在《黑客帝國》第一部當中,墨菲斯告訴尼歐:所謂真實無非就是經你大腦處理過的電信号。

...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是科學事實,隻是在我們的理解當中,真實不僅僅隻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時大腦對這些信息信号的傳遞,他還包括大腦接受這些信息之後從多種角度判斷後的複雜情緒感受。盡管,這些感受依然是大腦當中的一些信号映射,但因為有了這些感受,便使得我們無法分清真假之間的邊界,并産生“合理懷疑”。

這種“合理懷疑”我們把它理解為意識。電影中的反派特工史密斯便是極少數具備“電腦意識”——在程序運行過程中産生程序運行基礎上的“合理懷疑”——的程序特工,他的職責是維持虛拟世界的穩定運轉,凡是在虛拟世界中對自身的處境産生“合理懷疑”的人類都将被清楚,類似我們電腦中的殺毒軟件。

...

隻是,尼歐“合理懷疑”是被系統外已經消除“合理懷疑”并确認自己的真實身份的真實人類所召喚而産生的,并且在接下來的行動中,他得到了墨菲斯等人的幫助,成功逃脫了電腦程序的控制,不再根據程序設定的那樣按部就班的上班,過着看似安全卻充滿了虛假的生活。

什麼是真實?

電影從生物學角度給了答案,但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似乎這個答案又不夠完美。因為真實即使是大腦對電信号的一種處理,我們卻會随着經曆的增加和時間的推移,不斷對自己當初的一些真假判斷做出調整。比如認識一個人時間久了我們對他的看法會轉變,在不同年齡段看一本書會得出不同的思考。而這些,卻是一種我們成長過程中的“抽象”的真實,對于程序而言,這種真實是它無法在編代碼是能夠寫進去的。

...

當然,有人在看編程語言的發展時說它也會自我叠代,比如随着殺毒軟件對冰毒的清理過程中演變出新的編程技術,但即使如此,它始終是問題産生後經過人為處理的,而人類的“意識覺醒”卻是自我處理的。程序的發展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統一概念,而人類的發展是從單一到群體的自下而上的單一概率。

因此,程序邏輯中産生的真實與虛假需要在整體上統一進行調整優化,是可以把真假進行随時調換的,是可逆轉的;而人類邏輯中産生的真實與虛假是在個體的單一調整後影響整體,真假會随着調整固定下來,幾乎是不可逆的。我們可以因為一個程序在發生錯誤後去改變,但人類一旦犯錯後就成為事實。俗話說“世間沒有後悔藥,隻能補償”,而在虛拟世界中,後悔藥始終存在。

什麼是真實?由此去看,可以重來的是假象,不能重來的是真實。當然,這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真假都是抽象的,因此我們理解的大部分真實往往隻是針對部分産生後果和影響的具體事件,比如車禍導緻人死亡。

...

在《黑客帝國:重裝上陣》(第二部)中,霍曼議員對尼歐說:會失眠是個好兆頭,說明你還是個活生生的人類。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真實與虛假的區别。在電影中進行程序設定的時候,系統需要他們保持穩定以掩蓋虛假的表面現象,但是在真實世界,生活中頻繁發生的事件往往會打破我們的穩定。雖然“被打破”的感受會痛苦,卻又反映着真實,并驅使我們去時刻思考,時刻調整自身。倘若一個程序要時刻調整,那便無法運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對于電腦程序而言,“後悔藥”可以吃,但吃得不能太頻繁;而對于人類而言,“後悔藥”不存在,卻可以時刻給自己開具藥方,以備下一次遇到問題前打一劑“預防針”!前者可以制造假象,後者總是暴露真實。

...


什麼是控制?

同樣在《黑客帝國:重裝上陣》裡,在唯一幸存的人類城市“錫安”裡,霍曼議員看着提供城市裡機器對尼歐說:這城市靠這些機器才存活下來,這些機器讓我們存活下來,别的機器卻要來殺我們(母體)...當我想到那些受母體控制的人們,而且當我看着這些機器的時候,禁不住會想說,就某方面而言,我們不也受這些機器的控制。

...

什麼是“控制”?如何定義“控制”?

從霍曼議員的看似荒謬卻又無比真實的話中,我們感受到一種絕望。人類文明的發展伴随着糧食、工具、管理方式以及技術的發展,我們相互依賴,共同存在。有人曾拿小麥的生産舉了一個例子,人類因為發現了小麥可以通過人工種植提高産量,也因此從分散采集狩獵的遷徙生存演變為群體定居。

在這個相互依賴的過程中,人類的繁衍和數量快速攀升,小麥也相應的在人類的需求下大量繁殖,甚至在數量上超過人類。糧食的富足,人類的定居生活又延伸出了牛羊狗的養殖,并使得這幾個物種得到穩定的繁衍。然而,一旦發生自然災害,人類又會因為小麥的欠收導緻饑荒和大面積死亡。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也受小麥的控制。

...

當然,上萬年的發展和進化,人類已經不受小麥這單一物種的控制,挖掘出了土豆、水稻、玉米等更多物種來為人類提供食物,在面臨自然災難時用其它物種來取代。

此外,在工具的發展方面,從起初的骨頭、石頭,到鋼鐵、石油,到雷達、互聯網,再到如今的大數據、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的演變,人類也在不斷發明新的工具取代舊的工具。這些發展過程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本質——從一種革新發明中擺脫另一種既有的控制,并且在接下來的工具使用中繼續革新發明擺脫它即将造成的控制。《黑客帝國》系列電影何嘗不是人類對接下來要面臨的受人工智能控制的一種思考,并揭露和引導着其他人去思考革新,并擺脫控制?

...

當然,面臨人類造出來的計算機技術并延伸出來的AI這一工具,大部人感受到的都是一種悲觀——似乎人類的現實生活已經完全被數據、互聯網所吞噬,而AI的發展似乎它本身也在為擺脫人類的控制而變得越來越強大和複雜。樂觀來說,誰能在天空和飛機比承受力和速度呢?誰能在大海裡和郵輪比負重力抗風浪能力呢?因此,我們應當在悲觀中思考下一次當如何改革并付出行動,而非在面對悲觀的被控制當中止步不前。

由此來看,什麼是控制?感受到控制也好,實際被控制也罷,“控制”的背後是一種資源運用和革新,同時也是一種負面情緒作出的思考。“控制”本身并不存在,而在于我們在看待表現出控制的事件時産生的我們自身對身外物的一種依賴。面對這種依賴,我們是選擇在接受并滿足中淪陷,還是選擇在客觀中思考并付出行動。

...

這個行動或許是像我這樣寫文章去引領大家思考,或許是導演那樣拍成電影概括一個事件記錄的同時提供一個角度暢想未來,或許是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發明一個新的“取代工具”去擺脫現有的控制,或許是普通人在“拒絕新事物”當中保持自己的行為作息。我們都為了揭露控制,我們都為了擺脫控制,我們都為了讓自己未來的人生是由自己決定。

在電影中,墨菲斯堅持“人類會赢得戰争”的信念,通過帶領團隊尋找“救世主”的行動來挑戰電腦的控制,他是引領者,是捍衛者,同時也是革新(改變人類被控制的現實)者。同樣的,所有其他被控制的人具備的“悲觀”他都理解,但是他沒有接受這種悲觀,而是在悲觀中勇于打破規則和挑戰“權威”。至于最終結果是否屬于勝利,接下來我們在針對“母體”的探讨中逐一展開。

...

什麼是“母體”?

“母體”這個詞引用自電影,但我想探讨的卻是這個詞延伸出來的更多含義,以及更寬泛的哲學概念。

随着墨菲斯的帶領以及“先知”的指引,尼歐終于放飛自我,成為電腦構建的虛拟世界裡各方面能力都超過具備“電腦意識”的特工史密斯,并多次死裡逃生以及救出戰友,最終開啟了“天堂之門”來到“代碼之源”,面見發明構建整個程序世界的“上帝”。當然,這也是好萊塢電影在編劇時的慣用套路——英雄從誕生,到經曆困難,到覺醒,再到在更大的困難中作出抉擇,最後達成目标。

...

尼歐發現他已經是第六代救世主的同時不由得讓我們思考:基督教裡的耶稣是第幾代救世主呢?與我們的現實世界不同的是,耶稣這位“上帝”是一種宗教演變過程中的意識形态象征,而尼歐隻是電影中的“上帝”編譯了一種為了平衡革新整個系統的一組代碼而已,甚至連錫安這座城市都是“上帝”為了測試系統如何能達到穩定而刻意保留的一組程序。

第六代尼歐倘若沒有墨菲斯、先知等人的幫助,他不會成為“救世主”。例外的是第六代尼歐在過程中産生了愛情,并且在最終選擇救愛人還是救錫安的抉擇中選擇了前者。這似乎也象征着神話當中的亞當和夏娃,在巨大抉擇面前抛開理性選擇愛情。

...

“愛情”可以視為《黑客帝國》系列電影當中所有悲觀因素當中殘留的樂觀因素之一,這也是當前人類永遠無法理性诠釋的因素之一。電影中通過火車人的橋段設定,引出印度人的“父愛”簡要地闡述了親情,而友情這一“普遍”的合作概念則充斥在整個系列電影的抗争當中,電影并沒有單一把“友情”這一字眼提出來探讨。

...

那麼,回到“母體”這個詞,我們當如何理解?

如果要用現實世界類比《黑客帝國》當中的母體,那麼似乎隻有用整個自然生态才合适。雖然電影當中的母體隻代表人類由程序通過生物學的從出生需要的基因、能量補充來簡單的通過仿生學“制造”人類,甚至在補充能量方面還令人作嘔地用人類的軀體當作能量來源,但是根據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程序要讓人類在虛幻當中活下去,那麼必須要完成所有人類之外的物種構建。

《黑客帝國》在這方面是沒有做到的。在電影裡,除了人類這一物種,以及僅有的一隻貓(而且暴露了程序BUG),并沒有其它物種的“鮮活形象”來表明這個虛拟世界的“真實”。而現實生活當中,我們不僅能鮮活地看到人類的誕生,還能看到貓狗蟲鳥的誕生。那麼,由電腦程序編譯的“母體”可能在未來世界裡做到嗎?

...

我堅信它無法做到!因為僅僅人類這單一物種的信息采集,以及生理構建已經耗費了大量的存儲資源,以及需要巨大的數據傳輸速度。當前區塊鍊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受到阻礙,正源于數據存儲的高消耗以及信息傳輸速率的不足,而且這些問題還隻是針對單一的人類物種的使用,那麼加上上億種的其它物種呢?

人類之所以會在生活中産生“合理懷疑”,往往源于生活中的細微改變,那麼程序要構建一個控制人類的“母體”,它不僅要受限于自身的穩定運行的需求,還受限于現實世界的巨大數據存儲和傳輸。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對人類的創造力尚無十足的信心,即使有一天技術革新給了我信心,我同樣也會堅信人類的“合理懷疑”會是人類創造的計算機技術永遠無法超越的。

...

從這個角度來說,《黑客帝國:矩陣革命》的最後,“先知”告訴小女孩“問題全都解決了”看似是“上帝”的程序因為第六代尼歐的出現讓虛拟世界完成了完美構建,并且電影還用朝陽來象征性地表達一種好萊塢式的“結局圓滿”,實則隻是對發生的“不可預知現實”的一種寄托式的象征。對于現實技術的發展,我認為不具參考價值。

電影并沒有像庫布裡克在《2001太空漫遊》那樣給一個預測抑或答案,隻是用太陽太鼓勵觀衆保持希望。這也是在思想深度層面,我認為盡管《黑客帝國》已經做到了十足的深刻,卻仍然無法超越《2001太空漫遊》的原因。

...

什麼是“母體”?《自私的基因》裡,作者說基因通過“進化上的穩定策略”不斷進化發展,基因的遺傳隻是通過依附複制後的基因搭建成的“載體”(軀體)來存留,并不在物種進行選擇和生存時加以幹擾。雖說基因在選擇進化策略的過程中是“趨利避害”的,但是它卻是通過在每一代的繁衍中隻留下一半基因來選擇優化,在二分之一的概率中自我毀滅并自我成就。在基因的“觀念”裡,母體僅僅是一個提供繁衍和遺傳的載體——子宮。

而通過《黑客帝國》的表達的理念來看,程序世界的“母體”意味着要涵蓋一切,包含從人類出生到身份的确定。所謂病毒以及BUG等組成都是人為抑或系統不穩定造成的,最終“上帝”再通過殺毒軟件(特工)去清除,抑或重新編譯程序消除BUG達成穩定。這個“母體”需要“上帝”來控制。

因此,《黑客帝國》裡的世界觀從整體來看,不過是一個程序員結合人類世界編譯了一個虛拟遊戲,它無法擔任人類文明所包含的其它物種帶來的影響,以及相互依賴相互叠代的長遠“不可預知”的發展。

...

最後,談一下電影其它方面作為結束本篇文章,同時也作為強烈推薦大家去看的理由。

抛開電影的思想深度,電影裡的動作場面尤其值得欣賞,具體的動作指導人是誰我找遍了網絡也沒找到,應該是團隊協作設計而成。其中集結了世界武術,中國功夫、柔道、自由格鬥等。槍戰、追擊戰等場面選擇都無可挑剔,而“子彈時間”的慢動作以及360度橫搖拍攝,更是引領了後面許多電影制作的潮流。

在剪輯和配樂方面更不用說,電影上映後直接拿下了次年的奧斯卡最佳剪輯、最佳音響等大獎。

...

上文中我們提到了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雖然它開啟了科幻片的創作,其中的道具設計更是被後面無數科幻片引用,然而它的哲學深度卻也使得這部電影上映後因為難以理解而引起了巨大争議,在票房上沒能取得成功。而《黑客帝國》系列卻各自取得了4.6億美元、7.4億美元、4.3億美元的票房成績,可謂藝術和商業結合的無比成功的鮮見案例。

當然,作為電影愛好者,我仍然期待另一部《2001太空漫遊》的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