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七君」個人公衆号 第27篇原創推文

這篇文章寫得其實稍微有些遲了,好歹也是在點映場次就看過了的人卻拖到了今天,那就不多說廢話了,直奔今天的主題——《地久天長》。

先來說一個現象,近幾年來那些明眼看上去就是為“圈錢”而來的影片越發的不吃香了,這說明影迷們的觀影水平的确在不斷提高。與此同時,那些在電影節裡有所斬獲的影片則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地久天長》便是其中之一。

三個小時的觀影流程,劇情推動不算拖沓,平平淡淡的叙事中還蘊含着多處重擊直擊人心,令我感到深刻而難以釋懷。

...

電影其實有兩個名字,中文名為“地久天長”,而英文名字則是“So Long,My Son(再見,我的兒子)”。在我看來,這兩個名字正對應着整部影片中的兩條“明線”,即友情與親情。

中國人向來很重視家庭的意義,從古至今都是如此,人有家才有了“根”。

拿《都挺好》裡面的“大哥”蘇明哲舉個例子,遠赴美國數年的他實際上與兄妹的感情早已淡薄,但當家庭出現矛盾之時他還是總把一句話挂在嘴邊,“這樣的話咱們這個家就散了”,雖然嘴臉頗為僞善,卻也的确道出了國人對于“家文化”的重視。

...

而處在改革開放那個年代的人們還沒有那麼多的娛樂方式,也缺少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也正因如此,在知青返城分離之際,僅僅是聽到有人唱到《友誼地久天長》便已足以讓人哭的稀裡嘩啦。

那時的生活也過得簡單,上班、回家就成了一天,與自己的多年老友住在一個筒子樓裡,彼此間幾乎無有秘密...

能日久生情的不光有愛情,還有友情。而影片中的這三個家庭間的那種友情其實早已幻化作了“親情”,兩家人在飯桌上的話便已足以證明,“如果當初生孩子是一男一女,就定個娃娃親了,現在兩個男孩,也挺好,那就是一輩子的兄弟,像我們一樣”。

...

隻可惜,這段友情能經得住時間的打磨,卻也還是扛不住意外的摧殘。

從英明拿着菜刀去敲門的那一刻開始,這段友誼就已經注定回不去了。劉星的溺亡就像一顆釘子“釘”在了這兩個家庭中每一個人的心上,對于無法再懷孩子的麗雲來說,“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此刻也徒成了一句沒有意義的空話。

耀軍和麗雲能掩的過嘴上的客氣,卻終究跨不過心裡的山,無法直面,隻好逃離。

...

不知你是否還有印象,在前文中我将友情與親情稱為了兩條“明線”,與之對應,我認為影片中其實還有兩條“暗線”貫穿始終,甚至可以說這兩條“暗線”才是影片真正的核心所在,那就是身份與時代。

...

30年的光景變幻,耀軍夫婦的身份也經曆了多次變動,但卻鮮有自主決定的成果,更多的是被強制性的改變或剝奪。

一場意外奪去了兒子的生命,同時也奪走了兩人“為人父母”的身份;一場手術事故,雖保住了麗雲的命卻也剝奪了其再次孕育生命的能力;一個不得已獲得的先進稱号,卻令她成為了最早一批下崗的工人,那曾被譽為“鐵飯碗”的工作身份,也在體制改革的浪潮中離她而去了。

沈浩的母親海燕,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計生委主任的身份,讓她擔上了一份不得不“冷血”的工作責任,卻間接導緻了好友麗雲一輩子再也無法成為母親的結果,這種愧疚感宛如一把利刃刺在了她的心裡。而當自己的兒子又意外“害死”劉星之後,這把悔恨之刀就再也拔不出來了,即使用盡半輩子去忏悔也是徒勞。

...

再觀影片中的其他人物。美玉到看守所看望新建時,一定要對方給自己個身份,好決定是否要獨自堅守那時間的侵蝕;茉莉從一個愛慕師傅的學徒到跟耀軍一夜留情,她糾結是否生下孩子的原因是想要替自己的哥嫂“還債”,也是為了給耀軍一個重獲“父親”身份的機會;而耀君夫婦的養子回家告别,也是為了拿自己辦理好的身份證。

影片中的他們是如此的看重“身份”,僅僅因為這代表着一份責任或是一個名号麼?其實生活中的我們不也是這樣,從校園到社會,從孩童到成人,總在不停變換着社會給予我們的身份,那我們到底因何而需要它呢?

我認為身份更像是賦予人的一種存在、一種活着的證明。正因如此,即使是傳為江湖神話的“三和大神”們,也把賣掉身份證換錢作為迫不得已的最後一招。

...

當王源飾演的“假劉星(周永福)”拿到身份證後決定出走之時,耀軍對麗雲說了這麼一句話,“都這樣了,我們還有什麼不可以面對的呢?”,彼時的耀軍如此以為,作為觀衆的我們也深信不疑。

不過後面的劇情告訴我們,耀軍還是有無法面對的事情,他無法面對妻子麗雲的離去。

...

一個如往常般寂靜平常的夜晚,耀軍卻反常的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下樓喝水的他走到了客廳,也因此發現了麗雲留下的遺書。他抱着服毒昏迷的愛妻向醫院跑去,那粗重的喘息聲與當年抱着愛子之時如出一轍。他不能再失去麗雲了,因為這是他的最後一個身份了。

“我跟麗雲現在是為了對方活着, 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在如此克制而漫長的影片中,王源的角色展現出的那一點叛逆和反抗,倒是起到了一絲潤色,顯得恰到好處。

...

關于麗雲這一角色,我想多說幾句,影片中對于體制變化的描寫基本就是以她的人物線來展開的。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她不得不打掉了第二胎孩子,卻因此再也無法生育,而她的回報則是一個先進稱号。後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工人大批下崗,“壓死”麗雲的那根稻草正是當年那一個先進稱号。

...

這段情節不禁讓我想起了“老段”主演的《暴雪将至》,一個一心想要擠進體制的人,卻第一個被體制抛棄,體制外的人擁護他,體制裡的人笑話他。他不甘心地追着夢,徒弟死了,燕子自殺,而最終,他也從餘神探,變成了殺人犯。

刑滿釋放後,他失去了一切。

他成了新時代裡多餘的餘。

...

在時代更叠的大浪潮裡,個人的利益與存亡顯得是那麼渺小。餘國偉是如此,耀軍、麗雲是如此,我們也亦是如此。

失去念想的人苟延殘喘,擁有希望的人鬥志昂揚。後者随時可能成為前者,而前者卻可能永遠無法變回後者。但無論怎樣,時代的年輪都不會停止轉動,我們也沒法停下腳步,即使真的像麗雲所說,“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我們也要在生活中給自己找點希望。迷茫和失敗并不丢人,因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

願你永遠心懷希望,無懼地久天長。

本文圖片來自于網絡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