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什麼?情感和共鳴。

隻要有人和生物存在的地方,都會有情感,但這份情感濃厚和淡然,就隻能是取決于導演所想抒發的方式是哪一種?

...

《隻是世界盡頭》拿下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但哈維爾多蘭再次站在了評論的兩極分化界限。所以對于學院派的專業人士來講,《霓虹惡魔》那樣的電影會使人癫狂,因為它分明就在炫技,而情感,似乎找不到平衡感。哈維爾·多蘭為什麼深受戛納的喜愛?不單單隻是他的電影有很多美學色彩可以欣賞,更重要的是他作為年輕一代作者導演的情感方式令人深思:我們到底在追尋什麼樣的一種共鳴?

...

《隻是世界盡頭》兩極分化的争議為他的這部新片賺足了噱頭,多蘭說這是他拍攝以來最喜歡的電影。在讀《故事》時,麥基說過:如果一個作者和導演連自己的作品都不喜歡,怎麼能夠指望觀衆會喜歡?所以你得自己愛上這個作品。

很意外的是,《隻是世界盡頭》已經很成熟的向觀衆展示了多蘭不再是隻會拍同性或母子題材的那個多蘭了,它故事内核圍繞的是家庭,講的是人和人心中的距離和信任。

...

是否你也想過,家庭聚餐像一場世界末日?

這是多蘭抛給我們的疑問,過去看他會被他電影裡大量濃郁的色彩和鏡頭運用所吸引,但是《隻是世界盡頭》不再隻是圍繞單一的個人模式而展開,雖然本片以第一男主角的視角而叙述,他得了艾滋病,離家12年的他決定返回家中告訴家人他即将離開人世,他的母親,哥哥,妹妹和嫂嫂,成為了他所處世界即将面對的難題。

...
...

整個故事情節都偏向于舞台劇,這是以往多蘭電影中所看不到的,接下來你将看到的是男主角分别與他們進行大量的談話,有一部分觀衆并不認同他這次舞台劇的改編是因為他電影裡的台詞都沒什麼意義,隻是為了交談而交談。但我依然認為我們并沒有從情感的深處去理解多蘭想要表達的内容,他依舊很純粹。

...

首先與他交談的是他的妹妹,他離開時她還很小,妹妹很仰慕他,覺得他可以為了自己的選擇而踏出勇敢的一步,可實際上,妹妹的仰慕也是取決于家庭各方面的殘缺,大哥安托萬太蠻橫無理和大男子主義,喜歡對她進行管教和指責。所以她把所有的期待都建立在了這個太久沒見面的二哥身上,但其實她也不了解他。

...

再來是他的嫂嫂,大哥對他一直有偏見,覺得他少時離開家庭,所有的責任都是由他一個人承擔,他的嫂嫂溫柔賢惠,對他的到來也很意外,畢竟他們倆從來沒有見過,雖然有着親屬關系,可他們倆更像陌生人。然而多蘭用大量的留白和特寫運用在了他和嫂嫂的交談中,沒有太對的對白,隻是四目相對,看上去甚至有些暧昧,可其實這個家庭中唯一能夠真正理解他的,是這個從未謀面的嫂嫂,她隐忍克制着自己的情緒,生怕自己的丈夫做出什麼傷害到家庭感情的事情,所以她一方面希望男主角可以和哥哥交談,一方面她處在家庭的風暴中心,思考着自己所處的位置。

...

母親,多蘭最擅長的母親角色在這裡被弱化,電影裡,母親行為有些誇張,濃妝豔抹,似乎對所有的一切都很亢奮。然而母親這個家庭的主線力量也隻是依附在哥哥的權力之下,抽煙害怕給大哥看見,但她說了一句很真實的話,她說:我不了解你,但是我愛你。這似乎是所有母親的心聲,這個離家太久的孩子她已經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但是她愛他,用自己特殊的方式。

...
...

最後在車上和他争吵的大哥,是這個家庭的第一成員,他把所有的埋怨和指責都指向了自己的弟弟,他不了解他,也不太愛他,更不希望他突然的出現。可是他内心也會有一絲的憐憫,但他不願意表達出來,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希望他和弟弟和解,也知道自己的弟弟不久于人世,但他不願意讓這個家庭承受這樣的痛苦,母親和妹妹都如此喜歡弟弟,他不願意讓真相變成一種傷害。所以他最終把他趕出了家門,其實他和弟弟一樣痛苦,隻不過他更嫉妒弟弟。

...
...

回到男主角,他離開家庭,回歸家庭,都出于對這個家庭的愛與恨。他壓抑和沉默,似乎對誰都隻是笑笑或簡單回答一兩句,他當然希望留下來,母親和妹妹還有嫂嫂給予他的一點溫暖是他即将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好饋贈。但他沒有,背井離鄉12年,早已是物是人非,也許他更明白自己哥哥的用意,留下來會造成更多的傷害和折磨。沒有人願意讓愛自己的人看着自己離開這個世界。

...

所有的一對一對話鋪墊都隻是為了最後那一場高潮的爆發,當妹妹苦苦哀求着自己留下來而痛罵哥哥,當母親看着自己的兒女争吵而無助,當嫂嫂退在一旁擔心受怕地看着丈夫和弟弟的争鋒相對,時間仿佛真的靜止了,他就像最後鏡頭那隻闖進屋裡被禁锢着的鳥最後癱死在了地上,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次命運的終結,他的妥協,拯救的是他家人的平靜。為這,他再次離開,沒有告訴他們自己内心隐藏的秘密。

...
...
...

這部電影當然有缺點,對話太無趣,矛盾不夠突出,人物不夠清晰。但,我們可以在這部電影找到共鳴,也是多蘭看待家庭的一種共鳴,我們都在自己的家庭中失去和找回過,隻是怎樣面對當下的困境才是我們的思考方向。

...

法蘭西夢幻般的組合在多蘭的鏡頭中各自迷失,每個演員都剛剛好,絕不凸顯自己的過分存在,這也是這部電影的精彩構造之一部分。

你看着奧斯卡影後瑪麗昂·歌迪亞僅通過面部表情去傳達人物内心時,你會知道這才是演員。你看着加斯帕德這個曾經的法蘭西男神沉默不語,隻看着他大量的特寫鏡頭而獨自感慨時,你會被這個角色所迷惑;看着野獸般的文森特·卡索在最後一場戲中苦訴着自己的無奈時,你會被他所感染;看着邦女郎蕾雅·賽杜滿身的靈氣和對自己哥哥的挽留,你會愛上這個妹妹。盡管有人稱浪費了一衆大卡司,但也有人說,他們都是整個電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而我,則找到了另一種看待多蘭的方式,他年輕有才,他不願重複,他不拘于現狀,這才是電影所真正需要的創造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