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看《陽光小美女》時,才16歲,那時看很多好萊塢傳統經典模式電影,如《走出非洲》、《英國病人》、《美麗心靈》等。史詩的場景設定、浪漫不屈的愛情故事、迷人的男女主角,似乎我們總在這樣的理想情懷中感慨着自己的青春年華。
可《陽光小美女》不同,縱使在看過很多電影後,再回味時,仍然戀戀不忘,看後淡然一笑。

其實《陽光小美女》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叙事的設定,它象征着獨立電影的勝利,不再是唬人的大制作和豪華标配,不再是你渴求的激情人生,更不再是人們口中所标榜的“好萊塢經典”,如果說好萊塢新運動的誕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文化符号,那《陽光小美女》的出現,則成為了“獨立電影運動”的新浪潮代表作。

雖然我們仍然在探尋電影的叙事規則,可我們再倒退回十五年前,好萊塢被商業制作轟炸,形成了電影生态環境的怪圈。并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商業電影,也并未貶低之意,這仍然需要觀影者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态,在漫威宇宙連續霸榜的今日來看,人們對于電影的态度分成了三大類:一類是合家歡,一類是曲高寡,還有一類則是衆樂樂。
那《陽光小美女》屬于哪一類?
它反傳統的叙事模式已然遭來了無數影迷的贊歎,獨立卻不邊緣,勵志卻不煽情,低調卻不失态度。它可以成為所有愛電影和大衆人群的觀影門檻,一旦你進入了這個故事,便會淪為故事人,找到自己所處的位置,為之感歎,也為之輕狂。

當然,我們不否定《陽光小美女》依然保持了好萊塢故事的一貫作風,其拍攝手法也是常見的美式風格,沒有太多花哨的鏡頭語言。而其美式風格的根本建立于好萊塢多年來所傳承下來的生活喜劇色彩,我們可以在金·凱瑞的一系列喜劇片中找到相應的色彩。而不豔俗的黃色則是《陽光小美女》的主色調,它把“陽光”以擴散性的視覺渲染在故事表層上,燦爛而不奪目,看後隻覺一片美好。

如此強調反傳統叙事的手法,實則是因為整個故事會抹殺掉你所想要一切的期望,那些失而複得,夢想照進現實的結局不再适用于這部電影。可我們在這個故事裡得到的,卻比那些看上去正兒八經的勵志片要來得過瘾。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說過:不要強調故事本身,而要強調故事背後的能量。
于是我們在《陽光小美女》開場便跟随着這一大家子的慘狀而産生了強烈的認同和代入感。

六個人,六種性格,六種不同的生活狀态。
爸爸,一個推銷學講師,那一套假惺惺的謬論在多次未得到驗證後也産生了逆向思維,所謂的失敗者和成功者,其實都是生活的失敗者。
媽媽,和大多數家庭主婦一樣,維持秩序,堅守其職。
爺爺,剛被養老院趕出來,原因不明,可能是因為髒話滿天飛,吸毒還亂吹,色情雜志藏一堆。
舅舅,說好的高材生,其實還是個普通人,同性戀沒什麼大不了,但用情太深,則隻有用自殺來逃避感情的陰霾,說到底也是個感情的敗類。
哥哥,最有意思的一個人,把自己包裹在哲學和臆想的世界裡,與世隔絕,為了飛行夢,9個月不曾開口,多酷啊!
妹妹,陽光小美女,為了參加選美比賽,把家裡所有的人都召集在了一起,開啟了一段短暫的公路之旅。



編劇在撰寫六個人物之前,一定有自己的感同身受。這樣的家庭似乎在中國是不成立的,人人都知中國人可以為了家庭和諧而被迫成為一家人,人人也都知美利堅隻有個體至上,所有的僞裝都在真實的境遇中蕩然無存。
這便是這部電影最出彩的地方,沒有為了制造氣氛而顯得刻意,所有的人物和曆經都在一片外界的喧鬧下顯得栩栩如生,他們就是矛盾,無需再制造多餘的矛盾,這也是人物刻畫絕妙的成功典範。生而為人,哪有那麼多虛假的設定和說辭。

一場名為“陽光小美女”的選美活動把一家人的生活面貌展現得淋漓盡緻,人物的走向似乎成為了我們的期望,但編劇才沒有那麼傻白甜,他把所有類型化的結局一一避免了,你所想到的一百種結局,都無一幸免地死亡,最後出現一百零一種結局,你頓時啞口無言,卻又心懷慰藉。
說故事的人一定是偉大的,我們在贊美《陽光小美女》的導演和演員外,一定不要忘了編劇的精心策劃,他把人物和故事的幻滅喜劇性地袒露在觀衆面前,最後剩下的,無非還是生活的一地雞毛,這樣的人物和故事顯得分外真實和有趣。而我沒能太詳訴故事的細節,原因也是因為故事本身并不重要,它所蘊含的能量才是我們所需要感受的。

最後,哥哥沒能成為飛行員,舅舅沒能走出感情的悲痛,爺爺吸毒過量身亡,爸爸還要重新審視着自己,媽媽不得不做個女強人,陽光小美女也沒能獲勝,車還是需要人力來推,但,這一切,太他媽美好了。
這就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故事創新精神,以及獨立電影帶來的感動,它一定是屬于所有人都能夠喜歡的一種類型,故事的啼笑皆非,人物的怪誕可愛,結局的極簡呼應,每一秒都蘊藏着深刻的真理,卻用一輛黃色的小破車貫穿全場,在一場馬拉松似的公路上上演着生活百态。

所以我們當然不自覺的淪落為了故事人,看着自己眼前的滿目瘡痍,再也想不到更悲慘的生活了,為這,也該給《陽光小美女》喝彩,它提醒着我們,失敗了也沒什麼,我們還有機會再失敗幾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