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一直被很多人看作是勵志片。我以前也有這種感覺,但再看一遍,忽然想到,或許我們都誤會了。
阿甘傳奇,串起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曆史
影片開始,阿甘在公交車站的椅子上自述其過往的神奇經曆。隻是他一個人神神叨叨地說,也不管聽衆換了幾波、信與不信。
他的人生經曆充滿的傳奇與巧合:
阿甘從小就有點弱智,他能上小學,還是靠媽媽和校長私通才換來機會。
他小時候腿部受傷,打着支架,走不利索,歪歪扭扭的步子啟示了住在他家的一個吉他歌手,在學習了他的舞步後,成為了舉世聞名的貓王。
阿甘小時候經常受人欺負。受人欺負的時候,就隻會跑。跑急了,居然把腿上的支架甩掉,成為一個優秀的跑步者,也成為橄榄球運動員。
在大學裡,他加入全美明星隊,受到肯尼迪接見過。在慶祝儀式上,他最開心的是吃東西。
他玩了五年足球,大學畢業,接着參軍,去了越南戰場,和一個喜歡捕蝦的戰士布巴成為好朋友。
阿甘所在的排遭遇伏擊戰,他為了救布巴,順帶一口氣救了丹中尉等幾個人,成為英雄,被總統授勳。
作為傷兵,他又學會了打乒乓球,成為乒乓球高手,參加了中美“乒乓球外交”的參與者,成為名人。
退伍後,他給體育用品公司做代言,得了一筆錢買了一條船,意外地成為捕蝦大亨。
他的成功帶動喪失生活信心的丹中尉,跟他一起成為有錢人,成為百萬富翁。

阿甘對于生意不感興趣,公司交給丹中尉打理,自己在家做除草工作。
他想念青梅竹馬的玩伴詹妮。詹妮這時候也出現了。兩個人在一起經曆一夜情之後,詹妮卻不告而别。
不知所措的阿甘開始了跑步,又成為了跑步名人。作為跑步名人,他還啟發了好幾個品牌的創意。
在他跑夠了之後,又放棄了,自己回家。
這時候,他的女友詹妮邀請他去和自己彙合,就來到了開幕所處的地方。
故事接着發展下去。阿甘接回了詹妮和她獨自養大的孩子。
兩個人回到阿甘的家裡,舉辦了婚禮,不久詹妮就(疑似aids病)死去了。

剩下阿甘自己撫養着那個孩子,那個孩子在上學的年齡,和阿甘一樣,搭乘同一個司機開的校車去上學。
貓王、肯尼迪、越戰、乒乓球外交、水門事件、暗殺總統,那個時代美國的大事件,都在阿甘這裡以獨特的哈哈鏡的方式走了一遍。
事實上,這部電影改編自一位美國作家的諷刺小說。小說以智商低下的阿甘的經曆,串起上個世紀六〇、七〇、八〇年代美國社會的種種政治事件,以一種戲谑的姿态,調侃種種美國社會的醜态。
作者想說的是,這麼多震驚世界的大事,你們以為有什麼了不起的意義,其實背後就是一個傻子搞起來的!
沒想到拍成電影,居然成了個勵志片,還排在豆瓣250第三名。諷刺、戲谑的成分大大降低了,而這種勵志卻顯得有些搞笑。畢竟阿甘的經曆不可複制,都是巧合構成。
幸運兒阿甘,不争而無與之争
阿甘的生活,充滿了魔幻色彩,确實如他的母親所說:
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樣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是什麼味道。

阿甘從來不主動祈求什麼。生活給他什麼,他就接受什麼。生活奪走什麼,他也毫不在乎,因為媽媽說過:“你得丢開往事,才能不斷前行。”
随遇而安,他反而比别人過得都好,還順帶着成全他的好友們:他成為捕蝦大亨,幫助了布巴戰友的遺屬,幫助了傷兵丹中尉。
總是在逃跑的詹妮,最後也是回到他的身邊,安靜地死去。
但是要記住一點:阿甘的一切,與努力無關,都是運氣帶來的。——或者說,都是作家和編劇安排的。
所以把阿甘當成勵志偶像,實在是誤讀!
情種阿甘
阿甘最難得的,就是心志單純。
電影的另一條主線是他和詹妮的感情。或許正是強化了這一條線索,弱化了原著諷刺的内容,所以總體上改變了阿甘故事的基調,成為一個含情脈脈的故事。
阿甘和同學、鄰居詹妮第一次見面就成為好朋友,形影不離一起長大。

但在大學時期,想成為歌手的詹尼抛棄了阿甘,後來跟着流浪歌手跑了。
阿甘拙于表達,他雖然愛詹妮,但不會說漂亮話,所以詹妮隻能十動然拒,發給他好人卡。
幾次詹妮在約會、表演中受到騷擾,都是阿甘出手幫忙,卻不合詹妮的心意,算是幫倒忙。
最後終于娶到了詹妮,詹妮卻很快就去世了。

他的愛是真正單純的,正因為單純到極緻,反而無法表達出來。
經曆過人生的滄桑,詹妮明白,阿甘才是她的最終歸宿。

阿甘的故事,也充滿了人生際遇的感慨。影片一開始,是一片羽毛在風中飄零,被阿甘撿起夾在書裡。
影片最後的鏡頭,還是這根羽毛,被阿甘打開書本後,落在地上,繼續随風而去。
我們的人生,不就是這樣被命運的風輕輕吹動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