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對電影的熱愛,是從香港電影開始的,并且是成本很低的盜版碟片。

碟片中的香港電影大多是國語配音,畫質粗糙的不像話,但對我卻是一種莫名的吸引力,那是屬于影像的魅力,也是通過電影所感知到的不同于尋常生活的世界。

如果不是香港電影,那麼那些不夠智能化的生活,該是多麼的單調和無趣。

上世紀七十年代,十年浩劫對于内地電影行業産生了極大的沖擊,電影的發展幾乎處于一種停滞的狀态,但與此同時,英國政府統治下的香港,卻迎來了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

好萊塢早就以工業化的産出和高票房的影片成為被世界認可的電影之都,而電影發展鼎盛時期的香港,則被冠以了“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香港電影中的上海情懷是很獨特的,由于抗日戰争的破壞,上海的的進步電影人士在四十年代末選擇逃往香港定居,這也為香港帶來了國語片的拍攝,并且在七十年代初的時候達到一個創作上的頂峰。

與此同時,一直發展到六十年代末期,粵語電影便趨于式微,在此之前的香港電影是粵語片的天下。

邵氏的家族影業是香港電影得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五六十年代粵語片興盛的時候大力發展,同時目光也投向了内地來港導演的國語片身上。


...

但香港電影真正迎來繁榮,還是從武俠片迸發生命力開始的。

關于武俠,這是中國電影在世界範圍内所獨一無二的優勢,就像是日本的武士片一樣,是基于民族土壤而發展出來的獨特文化。

金庸、古龍、梁羽生等的武俠小說當時已經得到了很廣泛的傳閱,擁有着大量的讀者,适逢此時,邵氏抓住機遇,又将這些讀者變成了電影觀衆。

七十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了多元化的發展,當時内地處于十年動亂,東南亞市場也為香港電影大肆敞開,“雙子星”狄龍、姜大衛,郭追等一大批邵氏武打明星迅速蹿紅,張徹、胡金铨、楚原,讓武俠電影成為一個時代的印記。

同樣是動作,嘉禾卻選擇了和邵氏不一樣的時代,李小龍的出現将中國的又一獨特文化——中國功夫,帶進了電影,也帶出了世界。


...

《唐山大師兄》上映之後,不僅打破香港的票房紀錄,而且在世界的範圍之内也掀起了一股熱潮。随後的《猛龍過江》《精武門》亦不僅成為電影經典,而且取得了極為可觀的票房成績,嘉禾大賺,這使得嘉禾在和資本雄厚的邵氏的争鋒中,多了資本競争力。

就在大家都以為李小龍時代開始的時候,他卻離奇死亡了,至此,李小龍成為電影界的一個傳奇,随後有了衆多的模仿者和崇拜者。

周星馳就是李小龍的鐵粉,現在提起香港喜劇電影,第一個名字自然是周星馳,但在星爺之前,許氏兄弟則是喜劇電影的中堅力量。

就在嘉禾痛失了李小龍之後,鄒文懷又獨具慧眼的将許冠文帶到了嘉禾,《鬼馬雙星》《摩登保镖》等影片打破了李小龍的票房紀錄。

這些喜劇電影大多拍攝成本很低,制作比較粗糙,市井化和平民化的痕迹尤其明顯,但是笑點又都拿捏的恰到好處。

因為與市民的生活相貼近,所以喜劇電影往往更受觀衆追捧。

從邵氏出走的鄒文懷,反而成為了邵氏的死對頭,邵逸夫再不敢忽視人才,又将去到台灣的李翰祥找回了邵氏。

此時,李翰祥的風月片,張徹的功夫片,楚原的武俠片,又将邵氏帶到了香港電影的領頭位置。

而使得嘉禾繼續與邵氏抗衡關鍵,是如今受到大家尊敬的成龍大哥,當然,他那時還不是大哥,是被李小龍暴打的替身。

1979年,成龍為嘉禾拍了一部《笑拳怪招》成為香港年度票房冠軍,屬于成龍的時代,是真的開始了。

1985年成為“成龍年”,因為這一年他參演的電影占據了香港年度票房冠軍的前四甲,成龍迎來演員生涯的高潮,也在逐級的形成一種屬于成龍的風格。

兩年之後,香港又迎來了“周潤發年”。

此前周潤發主要拍的是電視劇,因為他拍的電影票房總是撲街,所以那時的發哥被稱為票房毒藥。

但就是1987年,周潤發主演的七部電影當中,有五部都進入了香港年度票房冠軍前十名。


...

香港電影最顯著的标簽就是商業化,可以賺到錢,就說明有價值。

1988年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周潤發一個人三次提名并最終獲得影帝,一直到三十年後的《無雙》,周潤發已然成為了香港電影的常青樹。

也就在這一年,周星馳正式以男配角的身份參演了《霹靂先鋒》,此後周星馳這個名字迅速蹿紅,并且在1992年,又迎來了“周星馳年”。

在1990年,因為一部《賭聖》,周星馳多年龍套總算熬出了頭,無厘頭三個字逐漸成為影迷賦予他身上的一個标簽。

1992年,他主演的五部電影,包攬了香港電影票房的前五名。

由此,“雙周一成”的時代開始了。

其實在七十年代末的時候,由于内地電影的回春和好萊塢大片的影響,香港本土的電影行業受到了極大沖擊,自是為了解決當前的困境,所以香港電影也掀起了一場“新浪潮”的運動。

參與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的導演大多都是在西方接受過學院派的教育,很多人都形成了屬于自己的電影風格,并且迄今為止,依舊是香港電影發展的中堅力量。

他們最開始的時候都是電視從業者,但懷着對電影的熱愛,所以想要拯救香港電影。

許鞍華是為數不多的女導演,更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首批創作人員,一部《瘋劫》,成為許鞍華持續創作的開始,之後《投奔怒海》《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等電影,無不充滿着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

她始終以女性導演的視角來看待香港的社會,所以她的電影就是香港的生活,溫情但充滿着矛盾,成為香港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

徐克是以一部《蝶變》參與的新浪潮運動,此後更是逐漸的确立起自己的風格,因為電影中所出現的種種出其不意,所以成為影迷口中的徐老怪。

在現代社會,隻有在枭雄片中才可以再見到江湖規矩這四個字,而提到枭雄片,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麥當雄。《跛豪》《歲月風雲》等電影确立了他的地位,也将這些亦正亦邪的大佬搬上了銀幕。

到八十年代末,邵氏電影已經無力和嘉禾抗争了,邵氏電影的風光不再,王晶的摩登喜劇獨領風騷。

就在鄒文懷以為嘉禾要成為香港電影龍頭的時候,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公司卻走向了多級争霸。

杜琪峰和韋家輝等共同創立了銀河映像,将香港的商業電影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黃百鳴的新藝城将吳宇森、徐克、林嶺東等均收入麾下,向華強的中國星、林建嶽的寰亞、王家衛的澤東等,香港電影市場,又一次走向了高峰。


...

在群雄争霸的九十年代,嘉禾逐漸走向沒落,最終在2007年宣告破産。

邵逸夫比鄒文懷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早就将目光從電影轉向了電視,邵氏用港姐和TVB的形式,又陪伴一代人,走過青春。

2011年,邵逸夫将TVB售出,屬于邵氏的時代也結束了。

1997年,香港回歸,電影行業也受到了内地制度的諸多管束,拍的太多,精的太少,盜版肆虐,香港電影,輝煌逝去。

雖然知道盜版是錯誤的,但我卻“感謝盜版的猖獗”,否則,我不知道在我長大的過程中會不會有香港電影的參與,也無法感知到香港電影所帶給我的别樣世界。

就在大家以為香港電影要結束的時候,卻沒想到漫畫改編的低成本投入《古惑仔》系列卻又為香港電影注入了一些活力。

陳小春憑借山雞這個角色迎來了事業的高峰,陳浩南也成為衆多少女的夢中情人,自然,也有很多人罵這個系列,說它教壞了廣大青少年。

有人問為什麼鄭伊健的粉絲那麼少,有人答他的粉絲們還沒放出來呢。

雖然是句玩笑,但是也能看出《古惑仔》系列對香港電影繼續發展的推動,然而,終究發揮不了太大作用了。

世紀初一部《無間道》掀起港片熱潮,劉德華、梁朝偉飙戲,陳冠希、餘文樂正值盛世美顔,但熱度并未持續多久,新世紀開始,是屬于内地的電影時代。


...

1997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帶來了内地賀歲片的開始,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又開啟了中國的大片時代,似乎,北上成為了香港影人的必須選擇。

但二十世紀的香港電影,二十年之後,依舊為之津津樂道,仍舊有數以萬計的我這樣的普通影迷,将香港電影當做自己的精神慰藉。

有很多東西,是被影像記錄的。

有人喜歡許氏兄弟的鬼馬,有人熱衷周星馳的無厘頭,有人鐘情于王晶的賭片,有人依舊會為古惑仔而感到熱血,有人會澎湃于吳宇森的槍戰,有人會迷戀于徐克的江湖,有人走不出王家衛的暧昧,有人仍舊置身于成龍的功夫喜劇。

香港小姐将太多的美人帶入了觀衆的視野,無論是港片還是港劇,總有一個港姐,成為一個普通觀衆的夢中情人。

林青霞在《笑傲江湖》中的飲酒,張敏在《倚天屠龍記》中的回頭,王祖賢在《倩女幽魂》中的穿衣,邱淑貞在《賭神》中一襲紅衣叼撲克,朱茵在《大話西遊》中的眨眼,張曼玉在《花樣年華》中的旗袍旖旎,梅豔芳在《胭脂扣》裡的哭泣……

就像梁朝偉成為了周慕雲,周潤發成為了小馬哥,周星馳是至尊寶,李連傑是黃飛鴻,張國榮是何寶榮……


...

在香港那個地方,出現了很多嵌入記憶中的人,或許他們自己不過将其當做自己的工作,恐怕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未曾預料到,若幹年後,自己會被陌生人懷念,會被陌生人記得。

劉德華因傷病取消了演唱會,但歌迷卻沒什麼抱怨,因為,華仔是嵌入生命的人,歌迷願意等他下一場演唱會。

時間不斷的向前走着,他們也成為了很多人回憶中的節點,有人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現在已經不是屬于他們的時代了,但他們參與香港的影像,卻已镌刻在每個人的内心,也代表着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

不知流量時代褪去,可以繼續帶着華語電影向前走的,會不會仍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