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像串通好了一樣,文藝片都熱衷于各種商業片套路,雙線索叙事+戲中戲花樣。怎麼,戲和現實不分很高級嗎?
故事說不好,或者劇本壓根編不下去了,就來一個看不懂的收尾,莫名其妙的轉折,假裝藝術,讓觀衆以為看不懂就是藝術。
藝術片的堕落從PUA觀衆的智商開始的。如果看電影都需要一張說明書,那不如多購買幾件電器。
二
而真正讓觀衆意識到自己被文藝PUA,那就要感謝婁烨導演拍《蘭心大劇院》了,讓吾等小輩在59分47秒裡清楚意識到,我們已經過了被文藝PUA的年紀。
黑白片,非常奇怪的色調。不黑不灰,質感詭異到發紫,土洋的爵士樂,晃到讓人想吐的鏡頭,作死的字幕(沒錯,就是word文檔裡那個新宋體,真正作死的是排版),婁烨導演用自己的審美,按着頭強行給觀衆吃安利。
幸好這部片子被撤檔,大概是沒有機會上院線。否則為了30幾塊的票價和“來都來了的電影院”,度過比山雞寂寞的120分鐘,說不好會不會打群架。
看沒有神采的鞏俐,趙又廷叼着幾根破煙強行裝X。沒完沒了的雨——這些裝X導演,為了藝術的殼子盡堅持些反人類的癖好,根本不管人家受得了受不了。
又是戲中戲,文藝片導演說不好故事又想學人家諾蘭玩非線性叙事?夜晚它不美好嗎為什麼要給自己添堵,小荷爾蒙片它不能夠身心愉悅嗎。
這部《蘭心大劇院》才真正讓影評人不知道從哪裡罵起,因為它從頭到尾沒有信息量,演員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影迷也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就好像過去的59分鐘47秒觀影過程裡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看了個寂寞。拉屎都比這充實。
這就是該死的文藝片。油膩的創作者用藝術的噱頭PUA廣大年輕的小青年。他們掏錢坐在沉默的屏幕前,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甚至因為看不懂創作者本就沒有完成的劇本,為此苦惱,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涵養不到家,是不是自己火候太欠,摸不到藝術的邊。
三
20歲的人往往是沒有表達能力的。
我們會看到評論區那些文藝小青年,他們很努力地在誇贊一部自己根本無法共鳴的藝術。他們不敢對藝術有批判的态度。因為不敢聽從内心的反饋。凡是權威認可的這些小文青就要往死裡誇。就好像自己是瞎的,權威能是瞎的?
他們(過去的我們)都覺得藝術就該是沉悶的,不是一眼萬年的。耐得住感官的枯燥才算“藝術修養的入門”。看不懂藝術片,那一定不能怪導演,隻能怪自己智商有什麼毛病。這就是曾經被藝術PUA的年紀有過的态度。
那時候總會對一切藝術口号的東西信以為真。隻要是大衆意識流以外的東西都要誇一遍,越是小衆的東西越要鄭重其事地誇。越是入不了主流的眼,我們越要标榜它。
那是一個不敢質疑權威的年紀。就好像《無依之地》文青病泛濫,但是金球獎認可了,一群年輕人跑去社區留下自我感動的評論;就好像諾蘭的《信條》,邏輯混亂,意識流堆砌,一群人一頓猛誇,因為人們對諾蘭的标簽就是,越是看不懂越是神作。就好像《聶隐娘》站着不動,十分鐘不動,配上“一個人沒有同類”,一群人跑去評論區膜拜侯孝賢。
其實,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用自己不負責任的意識強奸年輕人的藝術細胞。這些被煽動的年輕頭腦沖進評論區臭罵質疑著名藝術家的新作。我們曾經也這麼單純過。
人們說好的愛情是讓人變得更好,更自信。那麼,真正的藝術,是讓人看完後感覺到豁然開朗,是醍醐灌頂的精神喜悅。
人到中年,開始相信自己親眼所見才是事物真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