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老師的新作是否“實至名歸”呢?這恐怕是個一言難盡的論題。

01.

這是一部弱劇情的影片。沒有完整的故事架構和戲劇沖突。大量空鏡和獨白戲,部分鏡頭很像學生作業。

影片截取了美國房車一族,他們沒有穩定住所,吃住都在房車上,四處漂泊,打零工為生。或許是個不錯的題材。隻是趙老師一不小心,文青病發作,搞得整個作品一言難盡。

02.

《無依之地》在電影裡讨論生命哲學。用“在路上”的形式思索生命的終極意義。是衆多電影節評委喜歡的尿性。

老實說,真要讨論哲學還不如寫本書呢。電影真不适合讨論什麼哲學。剛起個頭,90分鐘沒了。

03.

就哲學層面,導演也沒有讨論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她也不可能想清楚。所以用“See you down the road”作為結束。看了個寂寞。

04.

對,有人說該片無病呻吟、文青病。并非空穴來風。

影片主角都是因為生活的挫折,某個最愛的人離開世上,自己剩餘的生命找不到歸依,從此開個房車浪迹天涯。

這在普世的語境裡,就是一走了之,生活将就。有虛無主義者内味。

05.

老實說,《無依之地》的價值觀在本土不一定會有市場。或者說,中國人根本不太認可那一套。

西方世界的主流都未必認可影片裡的那一套。多數人還是願意用對某個事物的具體的追求,熱愛和鑽研去填充生命的内容。而不是讀幾首破詩假裝自己很不一樣,很有個性很有追求很帥氣的樣子。

06.

許多文青病創作者,最愛在自己的影片裡強加幾處詩歌朗誦。如非必要,那點個人的文學癖好跟露y癖有什麼差别。

07.

全片至少有3分鐘,堪稱亞馬遜宣傳片植入。甚至明目張膽出現Amazon标識,Amazon員工工作服,連FBA倉庫作業現場都入鏡3次,還是大全景。台詞提到Amazon有5次以上。更有Amazon企業文化插入,真不知道亞馬遜投了多少錢。就是亞馬遜影業投資的《海邊的曼徹斯特》,也沒出現如此強硬的廣告植入啊!

一部文青格調的片子搭配Amazon硬廣,又當又立?

08.

影片一股強大的聖母氣質貫穿全片。我窮困潦倒,我生活不幸,但我有救贖世界的意願于是我仿佛掌握了真理。

一群不能安頓好自己,無法處理好“與自己相處”問題的人,反而個個想當上帝。多麼愚昧而狂妄。

上帝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标尺,是敬畏。人人去做了上帝,那麼上帝就死了!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每個長期被生活壓迫的人,遭遇太多一地雞毛的人都要來一段他們的“處世哲學”,他們的“聖母雞湯”。人性就是有露y癖的傾向。

09.

影片最文藝婊的證據,在于它後半段的主旨。它似乎提出了另一種生命的填充法。傳統的生活方式總是離别,離别太TM讓人痛苦了。那麼就上路吧,這個路口告别,下個路口再見面。永遠不必說Goodbye,不會說“再也不見”。

我敢說,這就是文青的世界,故作潇灑,假裝快樂。

一點責任感沒有,活了個寂寞。

10.

影片有一處,着實讓我陷入懵X:

家庭聚會上,一個人說應該抓緊買房,房價還會漲。女主一頓臭罵,你在鼓吹大家用一生為代價,負擔超出個人能力的東西?

呵,買不買房是個人選擇,沒必要上升至道德的高度吧。搞得像在教育誰猥亵了白蓮花似的。

11.

影片主角是個精神空虛卻固執的女文青。強行升華,影片的結尾其實什麼也沒扯清楚,一個開放的結尾,丢下句“See you down the road”,獻給不得不上路的人們。忽然有種“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聖母氣質。文青病都一副鳥樣,隻認遠方。

12.

影片沒有完整的劇本。戲根也不知所雲。像極了本土那些内容枯燥,表達瑣碎的文藝片。

影片在宣揚一種“弱者文化”,和強勢文化格格不入。這一點讓筆者感到迷惑。

這個世界蠻有趣的,在權威的PUA下,影迷總擔心自己是不是智商問題。估計看完後,明明就心無波瀾,還要假裝歌頌。

《無依之地》全片沉悶枯燥,不驚豔,也不動人。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片也不為過。那麼影片為何能獲獎無數呢:

01.

首先,影片的格調和時下分外“應景”。新冠疫情,死亡,失業,迷茫。《無依之地》的主題和彼時環境完美契合。

02.

以往影片都在幻想有錢人的生活,或是小資的格調。

忽然一部作品聚焦現實狼藉的一面,區别于好萊塢一貫輸出的、光鮮精緻的美式文化。可謂是一股清流。

03.

影片借助在路上的題材,探讨死亡,生命,孤獨和迷茫。是衆多評委最喜歡的套路。題材讨喜,格調扣題。

04.

新冠疫情沖擊影視行業。導緻電影産量下降。連本屆金球獎都是在網絡上頒發的。一部綜合諸多因素的,表象能唬住人的作品摘得桂冠,在情理之中。

05.

影片紀錄片的視角,直擊美國藍領階層的生活。展現了“窮病,在哪兒都一樣”的事實。角度和立意上的确有新穎的一面。這種接近批判現實的黑暗與真相的立場,一直都是威尼斯電影節的最愛。而金球獎本身就是一群記者搞出來的盛會。所以,本片有讨巧之處。

而《無依之地》名聲大噪,可謂是“時勢造英雄”。

又是魔幻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