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此篇文章寫于第92屆奧斯卡頒獎前

更多精彩資訊和影評、電影資源,關注微信号“杜克電影”

...

當《1917》以黑馬姿态拿下金球獎最佳電影後,所有有關這部電影的褒贊之詞不絕于耳。

薩姆·門德斯這個名字再次被影迷喚醒,若幹年前,他的《美國麗人》把中産階級家庭的困惑和誘惑赤裸裸地隐藏在那飄零着的白色垃圾袋中,後來他又将《007》死灰複燃,拍攝出了一部真正意義上具有史詩感的邦德電影。

...

薩姆·門德斯

...

《美國麗人》

...

《007:大破天幕殺機》  

《1917》創立項目之處,幾乎沒有人看好這部戰争題材電影,片方的宣傳也非常隐秘,加之千禧年之後戰争題材電影并不受寵,所以《1917》始終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

然而随着金球獎的大獲全勝,奧斯卡的多項提名,這部電影已然成為了整個頒獎季最矚目的片子,更被視為“奧斯卡最佳電影”的頭号種子。

...

本來原定檔中國即将上映,但受到病毒疫情的影響,所有包括《小婦人》《婚姻故事》《喬喬兔》等在2月份上映的頒獎季電影全部撤檔,《1917》的上映時間仍然是個未知數,更有可能不再上映。

...

那麼很遺憾的是,我們無法在電影院看到這部好片,杜克有幸看完此片,可以很确定地說,這是一部好電影,而且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就連演員邁克爾·凱恩也極力稱贊《1917》為“這十年來最好的戰争片。”

...

而因這部電影仍未宣發撤映,所以無法發送資源給大家夥一飽眼福,但如果它可以在内地上映,我會選擇二刷,也希望大家能夠去電影院認真欣賞這部美麗的戰争電影。

...

01 兩個士兵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下士收到命令,必須趕往“死亡前線”,送達一份”立即停止進攻”的訊息,否則将會有1600位戰士在這場戰役中犧牲。

...

...

因為無線電報被毀,所以必須通過人力送達,8個小時的時間,前方的生死未蔔,親人、兄弟、國家的命運全都掌握在兩個士兵手中,下達命令的将軍曾說:“無論是下到地界還是登上王位,獨自旅行的人走得最快。”

...

布雷克毫無猶豫,因為在前線他的哥哥等着他去營救,如果沒有及時送達,他的哥哥也将戰死沙場。

但威爾似乎很存疑,他問過布雷克為什麼選擇他作為前行的同伴,布雷克打趣道:“我以為會是一份好差事,如果辦好了,我們兩個都會獲得獎章。”

...

話雖如此,但威爾總是替布雷克擋在前面,他們一路前行,空無一人的敵方軍營早已撤退,他們四處查看,卻因為一隻老鼠踩到了地雷線而炸毀了地下堡壘,倆人差點喪命。

他們四處偵查,卻因為心善的布雷克想拯救墜機的德國士兵而招緻殺身之禍。

...

...

在那個美麗的小村莊裡,布雷克死了。一個憨厚而堅定的士兵因為想拯救敵人卻被反咬一口而死,他的使命怎麼辦?他的哥哥怎麼辦?他心心念念的家人怎麼辦?

...

所有的責任全都附加在了威爾身上,他們兩個本是戰友,本是同路人,如今卻真如将軍所說:“獨自旅行的人走得最快。”現在他沒有退路,隻能獨自旅行。

...

02 末世光景

在看《1917》之前,我們就被很多影訊所誤導,他們說:《1917》的一鏡到底讓我們完全沉浸在那場戰役中。

...

但,《1917》并不是一鏡到底,它有一次很明顯的切換點,那是在威爾進入到德國戰壕中不幸摔下樓梯後靜止的十秒鐘左右。

...

而其鏡頭中其他微小的切換如果不仔細查看,其實并不能察覺。嚴格意義上來說,《1917》是一部以長鏡頭串聯而成的電影。那麼它有炫技的成分在其中嗎?

...

在亞曆桑德羅的《鳥人》中,我們能看到神乎其神的一鏡到底,它有很強烈的鏡頭技巧成分。

...

《鳥人》

但《1917》并沒有炫技,它始終附和人物的動機意識,一路穿行,一路漂流,一路奔跑。

...

這一路,有太多的人性交織。薩姆·門德斯利用長鏡頭來帶領我們進入到主角的意識深處,在他蘇醒後所看到的末世教堂,是一種死亡和希望的象征,也是對戰争最深沉的叙述。

...

...

當威爾遇見孤身一人的法國女人和不知來自何處的嬰兒時,他的一切善舉表現了他對戰争的痛恨和無奈,而當他被德國人發現蹤迹後,他沒有傷害對方,而是企圖讓敵人閉嘴,不要暴露他的身影。

...

...

這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一次刻畫,同時放置在故事中,也是最緻命的人性,那就是他太善良了,反而側面突出了德國人的奸詐和狡猾,或許這樣的刻畫太武斷,但在戰争曆史面前,無人敢否認這樣的事實。

...

威爾的使命感源于布雷克意外的死亡,也源于他的信任和1600人的使命。這是一個格局最小的命題,而薩姆·門德斯卻用最龐大的鏡頭語言盡可能地放大了戰争下人們的抉擇和彷徨。

...

威爾的舉措實則上是由被動轉為主動,他被沖進河流,看着櫻花落滿在寂靜的河面上,他終于找到了送達命令的軍營,那群戰士唱起了歌謠,自己無力地癱倒在隊伍最後。

...

...

直到人們告訴他,軍營即将對撤退的德國人發起進攻,他才蘇醒過來,奮力地奔跑、呐喊、呼嘯,當所有人都在往前線沖擊時,他完成了本年度最美的“橫行”,那一刻,時空仿佛都在顫抖。

...

03  思鄉之人

這個最孤獨的個體承載着最大的使命。

沒有制高點,沒有英雄主義,隻有一封信,一封告知長官德國人在誘敵不可繼續進攻的信,卻導緻了同伴的死亡,自我的悲憫和戰争的無情。

...

《1917》的立意點并沒有那麼沉重,主題也并非那麼深刻,但它時刻都懸挂在你的心上,共情感和共鳴感因人而異,但無一例外的是它濃厚的思鄉之情令人動容。

...

這是我認為電影最迷人的特質,電影以威爾的主觀鏡頭開始,又以威爾的主觀鏡頭結束,前後互文實為最孤獨的戰役。

...

威爾倚靠在大樹下,看着照片中的家人,獨自眺望遠方,聲音戛然而止,全片結束。

...

沒有多餘的鏡頭和音樂,隻有導演構建的甯靜片刻,讓觀衆迅速産生一種聯系,那種聯系叫做思鄉之情,布雷克因為哥哥而意志堅定,威爾卻因為戰争而極力前進。

沒有人在這場戰争幸免,人們得到的或者失去的,都在戰争下微不足道。

...

攝影中的“推拉搖移”全都在為人物和環境而服務,長鏡頭并不是一種展示,而是一種跟随。攝影大師羅傑·狄金斯功不可沒,他以完全“浸入式”的特質在跟随角色體驗末世戰場。

...

有時候人物是主體,有時候背景是主體,而有時候故事才是主體,當全部融合在一種信念之中,所有的主體才顯得愈發悲怆。

...

...

...

所以,《1917》是一部以“信念”出發的電影,它能夠迅速傳達電影的某種美感和精神,一旦你發覺,便無法抽離。

...

一個星期後的杜比劇院裡,我們是否能聽到《1917》的名字響徹整個奧斯卡頒獎現場還不能早下定論,但在所有提名的電影中,杜克最愛這部,它很符合奧斯卡傳遞的電影精神,更符合現代電影所真正需要的技術創新和人文主義。

如若國内上映IMAX版本,一定不要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