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慨,陳正道監制之下,團隊的呈現能力真的不是蓋的!片子的畫面呈現,美術,攝影,都非常可圈可點,表現力堪稱上佳。
一流的監制,一流的制作團隊,一流的資源
三流的答卷。
《荞麥瘋長》,說實話,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種中途就想離席的作品了。不過出于對全體工作人員辛勤努力的尊重,還是把包括片尾彩蛋(如果那個能叫彩蛋?)和後面加長的部分看完才離開的。
作品失敗這個鍋,導演徐展雄甩不掉。感覺基本上犯了新人導演常見錯誤集錦!
常見錯誤其一,“快來看!我是個導演!我看過好多片!!”
經常在圈内遇到很多新晉導演,日常說話待人接物的時候就透着一種“我看了很多世界經典名著!我就是下一個昆汀”的氣場。ok,有抱負有夢想是件好事,但是看了很多片子就等于自己會拍片子,這絕對是一個極端嚴重的誤區。《荞麥》一片,從祭出三段式叙事結構開始,就看到了導演心比天高的野心——能把玩叙事結構玩帥的,基本上都是世界頂級導演了。“三段交錯又不同,不同又有千絲萬縷聯系(至少導演自己肯定是這麼期待的)的故事,能講出多麼文藝又燒腦的故事呀!!觀衆一定會拍掌叫好的!(如果不鼓掌那肯定是觀衆沒看懂)”——不知道這樣的心路是否出現在過導演的内心。
然而現實就是,三個段落,每一個段落都沒有講好。在表現上雜糅了太多元素。觀影過程中既能看到國内傳統文藝片的那種“髒喪”(指影片風格 無貶義),又能看到好萊塢歌舞片的華麗,又能看到一點王家衛的迷醉……但是,哪一種風格都不主導,都是蜻蜓點水一樣的轉瞬即逝,完全,看不出全片的“基調”到底是什麼。就好比吃飯的時候,魚生,牛排,麻辣燙本來都很好吃,但是硬是把這三樣夾在一個漢堡裡,就無比詭異了。
導演要表達自己的風格,而不是把自己覺得牛逼的大咖風格拼在一起。
更不是,完全不管觀衆的需求,一味沉浸在自己的“表達”中。
(更何況,思想也還不怎麼深刻呢)
常見錯誤其二,無法真正的掌控影片
新人導演因為控制力有限,或者說進入片場後頂着很多壓力,經常會忘記自己到底要拍什麼。于是這種時候,便會體現出對片子的“失控”——這種失控首先就體現在了對演員表演的失控上。
以本片為例(不劇透),鐘楚曦在劇中的存在感非常強,她的段落本身設計得很複雜,同時導演想要在這個段落裡融入的表達手法也多,再加上可能鐘楚曦的背景和她的表現欲,造成了,這個中間段落和頭尾(馬思純,黃景瑜)段落風格上的脫節。鐘楚曦美不美?美爆了好嗎!!!但是看完片子之後除了這點你記住什麼了?寥寥。為什麼,因為鐘楚曦的表演段落會給人一種用力過猛的感覺,甚至可以想象導演在現場看到那些激情表演的段落會有多high!拍着手說“可以過了!”之類的景象。
但是,演技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服務故事
鏡頭和視聽語言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服務故事
故事的目的是什麼呢?
——共情。
太多的技巧,反而讓片子失去了共情的能力。演員的表演沒有讓觀衆共鳴,觀衆隻看到了被放大的演技,那麼這個演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鐘楚曦演的有沒有錯?演員在現場是可以有發揮空間的,但是給與方向性控制的,還是導演。那麼這裡很明顯的,感覺導演失去了對演員的控制。
片子中,馬思純的段落因為故事本身并不出彩,所以隻能說普普通通。黃景瑜的段落,雖然故事也不複雜,但是意外的還有點感人。黃景瑜作為一個偶像派出身,演技并不是他最突出的優勢。然而在本片中,黃景瑜主導的這個段落相對的故事和表現手法都沒有“飄”,而且因為憨直單純的人設也比較貼近其本人,反而很難得的讓觀衆“共情入戲”了一把。——樸素又憨直的男人的情感,因為質樸,所以好懂。因為直接,所以好理解,好共鳴。在這樣一個充滿了“技巧”的片子中,這一段的存在無疑是最接近“講故事”本質的了。
常見錯誤其三,感動了自己,忘記了觀衆
我們觀衆,花錢,花時間走進電影院,為了什麼呢?
不管是毀天滅地拯救人類的超級英雄,還是星際穿越盜夢空間之類的科幻,又或是星爺的無厘頭,甚至是各種藝術院線的“文藝片”,其核心都是讓觀衆脫離現實,去體驗另外一段人生。觀衆試圖來看的,是“爽”——這種爽包括且不限于狹義上的“屌絲逆轉”“宮鬥撕逼”這一類,包括其他各種情感體驗,探索體驗。而電影作為造夢的作品,就是要讓觀衆經曆這樣一個出離日常的體驗。
而不是看導演的個人秀的。
就連被廣為诟病的張國師的中後期作品,至少也會集中販賣隻有他才能做得到的“五彩斑斓的團體操”。(雖然也并不是要誇這個東西……但是畢竟張藝謀已經把自己品牌打造成這樣了。)那麼回到本片,觀衆來看什麼的?
那麼《荞麥瘋長》,你的核心賣點是啥?
奮鬥?愛情?黑暗社會?反抗精神?人生思考?
沒有一樣做紮實了。
郭德綱總說,藝術兩個字,藝是你的本事,術是把本事賣出去的能耐。講相聲首先讓你樂,之後你再悟出來什麼,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一個相聲不可樂,那可就太可樂了。
這就又回到了第一個問題,導演太急于表達自己技術非常厲害,但是這也隻是感動了自己,并不能讓觀衆買賬。實話實說,《荞麥瘋長》的初心應該說是合格的,作為一種對世事變化的無奈,人生的交錯和無常,如果能夠以觀衆為出發點,用更合适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會是一部很有趣的作品。
(還有幾個個人的疑惑,因為太個人了就不放在上文中表述
1。用上海方言這一點不知道是什麼考量?感覺有點勸退。因為海派戲相比之下會更适合家庭劇
2。整個片子的風格有點迷之不接地氣,如果平移到日本去拍可能那種荒誕就更合理一些?或者重慶?反正不太像是現在這個舞台)
寫了這麼多,還是要肯定一下徐展雄導演在處女作就敢玩這麼大的野心的。
隻有野心才能催動人不斷進步,而且中國電影也需要更多樣化的東西。
-----
當然了,以上的内容都是純個人意見。而且本身我也就是個耍嘴皮子的人
如果說你can你up的話,那目前我必然是不行的。輕噴 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