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因為2019年2月16日,該片主演王景春、詠梅包攬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和最佳女演員銀熊獎,所以有了觀影欲望。

    也是為了今天的寫作任務,特地在今天工作日安排了白天的一個檔位觀影,非常享受,因全程包場,我才得以難得的不受人擾地看完,直到最後一幕字,我覺得隻有這樣,才是觀衆對所有參與創作者的起馬尊重,我特反感每當電影情節一結束,觀衆就紛紛起身離場,連影院保潔也急切開燈做衛生,那樣真讓人無語!

    這次觀影的整體感覺挺好,影片隻是有些情節拍攝感覺拖沓,故事的叙事上會有些令人困惑,三個小時的時長,削弱了心裡預期的震撼感。

    或許它想表達無言,時間流逝,但故事情節不複雜,很是生活。30年的滄海桑田,兩個家庭,兩代恩怨,從青年到白頭,兩條時間主線并進,濃縮了過去中國30年的變遷。

      影片将中國社會已經停止使用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傷害,通過赤裸直白的個人經曆呈現出來。

      片中的人物都很善良,大家都接受了殘酷的命運安排,麗雲看起來那麼乖順,說話那麼柔弱,卻能承擔起如此之大的痛苦,他們夫婦隐忍無奈,但仍選擇寬厚,心如死灰的不易難熬,真心佩服!

      這個特别值得贊歎,失獨的這對夫婦還為事故中孩子的一切所慮、所憂,最終他們選擇了從此遠走他鄉!

      兩個家族背負的罪惡感經曆了數十年才得以解決,而對兩個家庭至關重要的友誼的中斷,也同樣在影片中得以強調。

      可悲一角前計生幹部李海燕,其身上究竟背負了多少懸而未決的社會學議題?一個附庸作惡已久、視惡行為常事的施害者,多半不會對受害者的遭遇心生愧疚,更大概率是将自己一以貫之的加害立場,竭力圓成一類恪盡職守的美德。

      她哪裡會認為自己是“棋子”呢,内心恐怕早以“旗手”自居了。

      本片賦予李海燕的解題思路,是把錯誤都甩給時代和體制,自己再鑽進受害者的口袋,待年光過盡,馬上相逢,一歡而散。

      李海燕在精神文明的“小處”體現出的狹隘、專橫,恰與她在計劃生育的“大節”施展的野蠻、惡毒一脈相承。這樣一種人性,放到極端的戰争情景中去,不待主官一聲令下,她都能自己拎把軍刀參加殺人競賽。

      在李海燕的信仰中,從未有過“人”的位置,它對應的隻是一個個抽象的民族、集體、主義與階級,隻是一場場波瀾壯闊的運動所必不可少的獻祭。祭壇之下那微弱的參與感,才是李海燕們苟活于世的養料。

      但凡,體制也是由人組成的,如果每個人都那麼無辜,那麼體制的惡又是怎麼來的呢?

所幸,片中有個女愛徒一角。

      失去獨子為了婚姻中的另一方,又錯過女徒弟腹中的自己的骨肉,這樣的人物實在太偉大了,這世該來的該去的不過是人一瞬間的決定,世事如棋。

    師徒的這條“愛情線”在這個宏大的主題下顯得有點突兀,但仔細想想确實為這個故事更增添了一些煙火氣,人到中年,婚姻已經喪失了激情,一次不小心的出軌,卻可能引發軒然大波。

    徒弟這個女孩的敢愛敢恨诠釋的很好,隻是這個人物的選擇在生活中确實比較少見,雖顯得有些不太真實,但她是個美麗的呈現,她甘願替他哥哥一家一輩子之欠,為師傳師母結束失獨之痛。

      個人感覺這個愛徒有孕情節是一個善意的設計亮點!

    雖說,時間是良藥,寬容是藥引子,但最後二老在為孩子上墳時,荒墳叢草讓我對李海燕夫婦很失望,可以理解他們處于對兒子浩浩身心健康成長的保護,而設了愛的屏蔽,合情合理。

    但他們夫婦完全可以避開孩子,去為失獨夫婦或替失獨夫婦做點什麼?浩浩父母為何不可以每年或幾十年中隔三差五的替背景離鄉的失獨夫婦去整整墳?去看看星星?

      然而,浩浩這個殷實美滿的一家,幾十年間,他們都沒能為失獨夫婦做點什麼,這個讓觀衆有點心涼、失望!

      但願未來,浩浩或可能為失獨的二老盡點孝道、偶為因己溺亡的兒時夥伴掃祭,于人于己均為療慰之舉!

      失去兒子是一場始料不及的殘忍意外,它改變了父母的生活,并且使得他們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向兒子告别。

    被深深打動的,就是最真實的血肉親情和“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友情,這種情感其實很具有“中國特色”,尤其像對于孩子的眷戀、對于工作和面子的在意、對于故交的珍惜等,發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