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好。今天安利一部德國電影《浪潮》。

...

古人總說要以史為鑒,但現代人常常認為學習了曆史,它就不會再演。然而在《浪潮》中,納粹主義的複辟僅僅用了五天。

這部影片揭露了人性中的某些特點:即便本來極度反感法西斯主義的人,也會突然間陷入狂熱,成為運動的一部分。導演有意警醒人們,有些事情不是理智就能避免的。

豆瓣中《浪潮》有一個“驚悚”的标簽,或許是因為其題材,以及法西斯卷土重來的劇情讓人恐懼。然而更讓人驚悚恐懼的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曾實實在在發生過,它由真實的事件改編。

...

...

每個人都有狂熱的人格

《浪潮》的原型發生在1967年的民主美國。

Ron Jones的實驗僅僅實施了五天,就在一群原本熱衷民主政治的學生中散播開了納粹“病毒”。

我驚歎于Jones老師的手段,也震撼于人性和人類社會的這些特征:容易改變、易于同化,甚至有些脆弱。

當人們自願穿上同樣的衣服,深陷某個抹去一切個人特點的組織,樂意做統一的手勢,絕對服從某個個體抑或神祗,他們便已然沉浸在納粹的魅力中了。

...

當然會有人問“為什麼在曆史紀錄片中,德國人聲稱,對于屠殺猶太人毫不知情?”,因為站在外面的人永遠也感受不到裡面恐怖卻迷人的氛圍。

當你站在一群人中間,他們嘶吼、跳躍,你必然會不自覺地跟随他們,在無意識的時候就做完納粹會做的一切。

...

正如喬治奧威爾《1984》所描寫的:

“仇恨會在進行到第二分鐘時上升到了狂熱狀态。人們在座位上上竄下跳……在某個清醒的瞬間,溫斯頓發現自己在與别人一起叫喊,用鞋跟猛踢座椅的橫擋。兩分鐘仇恨會的可怕之處在于你不是被迫參與,恰恰相反,你會不可避免地參與其中。”

即便你可以有一瞬間的清醒,但是在這樣的人群之中,你依舊不能擺脫人群帶給你的拉力。

“一切掩飾都變得毫無必要”,人們的潛意識充滿了混雜着恐懼與複仇的可怕快意,人們被煽動、被刺激,一種想殺戮、折磨的欲望如電流般傳遍人群。

獨裁的魅力可以使人違背自己的本性,因為平日溫文爾雅的人們變成了歇斯底裡、尖聲厲叫的瘋子。

然而可怕的是,這一切都是有組織的,可以操縱與掌控的——在《浪潮》以及原型的故事裡,操縱者就是學生們的老師,《1984》中就是仇恨會和電屏幕上“老大哥”的教唆,而在現實裡,就是法西斯主義和納粹黨政府。

...

法西斯主義與獨裁的精神固然有其吸引力,但人性的易同化性也被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而這種特性往往在“群體”中表現得格外強烈——也就是說,個人處在群體中常常會自覺放棄個性。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或許能夠适當揭露這一人性特質:

當大家都在搶購某個商品,你就會在潛意識裡自願地将這個東西買回家,不管它于你的家庭是否有用。你會沉湎于群體購物的狂歡,理性被激情剝奪。

當然這個例子遠沒有電影想要表達的“民主危機”深刻沉重。

《浪潮》雖然相對誇張,但不得不讓人深思:民主到底多麼可貴。

在電影開頭學生就說“獨裁政治不可能在德國重演了,因為我們是文明社會了”,卻不想他們的老師文格爾在一周内就基本還原了法西斯主義,以及那令人恐懼的集體氛圍。

...

電影的最後頗為戲劇。

文格爾老師以“元首”的身份在禮堂中進行了一場演講,學生們的集體情緒仿佛一鍋沸水,熱烈而充滿激情。

文格爾讓他們将所謂的“叛徒”扭送到講台,然後質問:“我們要怎樣處置叛徒?”此時,學生們卻難以給出一個統一的方式,因為他們已經陷入了獨裁,服從成為了他們的使命。

...

由此文格爾老師完成了一場完美的政治實踐課。學生們開始由躁動轉入平靜,由喪失理智的狂熱進入深邃的思索。

...

而結局卻顯得格外悲壯:一個學生因為喪失納粹理想飲彈身亡,文格爾老師被捕。

...

...

導演用極為誇張的手法反映了專制獨裁的危害——即便将專制及時扼殺,也會帶來難以意料而可怖的惡果。

...

這一切在中國為什麼沒有發生?

豆瓣上有人說“電影裡穿校服,上課站起來發言,就能和專制獨裁混為一談了?中國學生為什麼沒有成為納粹?”

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對比中國中小學生和《浪潮》裡所刻畫的學生,還是可以發現幾點明顯的不同。

首先,《浪潮》裡的學生都是自願進入到組織裡的。

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元首、服飾、标志和手勢;可以印發傳單,張貼海報;可以選擇加入抑或退出。這或許也是格外諷刺的一點:獨裁好像由民主孕育。

...

...

這與中國學校截然不同。中國的學生無法選擇自己的老師、校服以及校園禮儀,校規的制定也從來不征求學生們的态度。

獨裁必須的元素“不滿”或者少許存在着,但也缺乏培植獨裁主義的自由土壤。強加的制度和規範往往難以盡如人意,因而強烈的集體意識很難産生。

其次,也正是不支持泛濫的自由,集體主義才不會滑向法西斯主義。

中國校園整齊劃一的規定隻局限于服飾和一些基本禮儀,并未觸及思想範疇。

學生們不能分發傳單、散布消磨個性的言論,就仍然可以獨立思考,保持住自由的人格。

...

...

學生爬到未竣工的大樓上畫浪潮的标志,極其危險的行為說明組織已經開始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最後,中國學生也沒有受到刻意的引導。

換言之,學生們沒有所謂的“元首”,集體主義在中國的校園裡也遠未達到泛濫的程度。因此法西斯獨裁主義也無法培植起來。

而在《浪潮》中,所有的一切本身就是一次政治實踐課。文格爾老師充當着至高無上的操縱者的角色。人為因素使單純的紀律培訓逐漸變成一場可怕的獨裁鬧劇。

...

...

浪潮中裹挾着什麼?

我想,這部電影的價值在于披露人性和人類社會難以移除的特質。

即便最開始僅僅保持着玩樂的心态,獨裁的氛圍也會讓人們無意識就滑向了深淵。

所謂君子朋而不黨,應當保持每一個獨立思考的人格。

民主與自由向來不是理所當然。民主和專制之間或許隻是一步之遙。

...

作者/尤

圖/源自網絡

歡迎關注我的公衆号:Arena,我會定期更新原創故事、影評和劇評喔~

想把生活中的有趣和浪漫都分享給你ଘ(੭*ˊᵕˋ)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