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李晴柔。昨天,我在上海的地鐵上,看完了一部電影——《新喜劇之王》。這部電影是周星馳的作品,講述了小人物的奮鬥史,代表了香港電影曾經的繁華與落幕。

2
按照慣例,我們先講述一下劇情。劇情和喜劇之王的劇情相似,都是一個普通人認真對待演戲卻不被重視,但是最後通過堅持卻意外獲得契機爆紅的故事。
這個女孩叫做如夢,她是一個龍套王。
多麼龍套呢?簡直是龍套裡戰鬥機!沒有台詞,不露臉,甚至沒有動作,隻是一個背景闆。
這樣的龍套可以說毫無出路,但是她堅信自己可以成為王者。于是這個青銅,哦,不,這個女孩不挑戲,有戲就接,不管多麼辛苦,薪酬多麼低廉都在所不辭。
但即便她把要求放的如此之低,導演們也不願意讓她當群演。
因為她的話實在是太多了,她試圖搞清楚每一個人物的人物關系,每一個事件的前因後果。然後在這些人物關系、前因後果之中揣測她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有什麼樣的表情和動作。
比如說同樣是殺人:
如果我是被仇人所殺,我一定是憤怒的,然後是痛苦、不甘心、死不瞑目。
如果我是被情人所殺,我一定是悲傷的,然後是惋惜、不放心、死得浪漫。
如果我是被親人所殺,我一定是驚訝的,然後是痛苦、不理解、死的凄慘。
……
但是,一個機器一天幾萬塊在這裡擺着,你弄清前因後果、邏輯順序,很耽誤時間,更耽誤錢啊,大妹子!
在娛樂圈裡,程序化表演就好了。
不管你被誰所殺,隻要瞪眼就對了。
不管你被誰扇了一巴掌,隻要瞪眼就對了。
不管你被誰批評半個小時,隻要瞪眼就對了……
瞪眼,是娛樂圈的法寶。
瞪眼、吐舌、咬嘴唇等程序化表演方式,可以加快拍攝時間,讓導演們在最少的時間裡,撈到最多的錢。

至于觀衆感受?不必在乎。
觀衆就是一個巨大的垃圾桶,你不必分類,幹垃圾、濕垃圾、無害垃圾、有害垃圾……都可以随便扔。
為什麼呢?因為觀衆本身的審美就很LOW啊(不然怎麼會喜歡網紅臉啊).
但是,如夢不願意這樣做,因此在演藝事業上,一直沒有突破。直到一次因為手術意外,得到了一個角色——巫婆的替身。
其實也就是打替——一些需要被扇巴掌的情節,由她來承擔。
這樣的如夢,可以說為了夢想低到了塵埃裡。
3
如夢什麼時候開始逆襲?也正是因為這個角色。因為這個角色,她認識了一個人——馬可。
馬克一開始并不喜歡如夢,反而各種刁難她,甚至是侮辱。
但是如夢并不在乎,還是每天都傻樂。
導演知道馬克不喜歡如夢,故意讓如夢扮成女鬼去吓馬克。馬可當場被吓得尿了褲子。但是神奇的是,“我不是尿神”短視頻被瘋傳于互聯網,馬可的事業就這樣稀裡糊塗得迎來了第二春。

馬克爆紅了。
但是這時候,如夢反而進入了人生低谷:她的朋友,他的愛人接連離開了她。
她和朋友一起去逛街,朋友被星探發現後挖走了,朋友發達之後,拒絕承認自己和如夢很熟,并且打擊如夢,勸她放棄理想。
她在街上和男友相遇,驚訝地發現男友摟着别的女人的腰,經過質問,才得知,男友居然是鴨,也就是所謂的共享男友。
媽呀!最愛的男友居然是鴨——得知真相的如夢,瞬間墜入人生低谷。
然而,無論多麼卑微的女孩,隻要是戴上了女主光環,就一定會被命運(編劇)眷顧,這個時候,翻紅的馬克來到了如夢,如夢告訴馬克,自己放棄了演員夢想。
馬克很惋惜,好言相勸如夢,還透露給如夢一個選拔賽的事情。如夢表面上以自己天資平庸為理由拒絕了,但是内心還是蠢蠢欲動,最終在父母的支持下,選擇去了選拔賽并一舉成名。
故事發展到這裡,已經呈現出了一個大團圓的雛形。
如你所料——當如夢成名之後,曾經對她态度冷淡的朋友,曾經為了别的女人抛棄她的男友,都悔不當初。
就這樣,如夢實現了逆襲。但影片有些虎頭蛇尾,逆襲之路并沒有得到具體的呈現,哪怕是快鏡頭播放一下她的成名之路,也比冷冰冰地打上字幕“一年後”要合理許多。

4
以上的劇情,基本上就是《新喜劇之王》的全部。影片最為出彩的,不在于如夢的逆襲,而在于如夢父母濃重的愛。
可以說整部電影唯一的淚點,就是如夢的父親。
如夢的父親,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當面不支持她拍戲背地卻偷偷去片場看她,看到導演欺負如夢,不肯給如夢講話的時候,偷偷跑到導演面前跟導演對峙;
看到劇務不肯給如夢盒飯的時候,偷偷跑到劇務面前,用啤酒瓶砸爛了自己的腦袋,威脅劇務給如夢吃盒飯。
當如夢試探性地問父母要不要去參加比賽的時候,父親先是把如夢痛罵一頓,但是随即又催促如夢的母親給如夢定頭等艙,一邊對如夢罵罵咧咧,一遍把家庭裡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交給如夢。
當如夢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最佳女主角的時候,屏幕上播放了如夢曆年來跑龍套的畫面,全場所有人看見如夢被倒着吊起來的時候都哈哈大笑,唯有父母偷偷地落下眼淚……

大家隻關心如夢飛地高不高,隻有父母才關心如夢飛地累不累。
父母是真心地、毫無保留地愛着如夢。父母不願意讓如夢踏入演藝圈的唯一理由,也是害怕她的一生活得太辛苦。
所謂父愛如山,不過如此。
對于《新喜劇之王》,我有兩種評價,首先正面的是:
《新喜劇之王》這部電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因為他把鏡頭,對準了絕大多數的普通人。
而中國,少有普通人的故事,少有展現普通人愛恨情仇的影片出現,但是事實上,普通人的愛恨情仇,遠遠更加激烈和深刻,可挖掘性更多,而且常常和時代的沉浮有巨大的聯系。
負面評價是:
《新喜劇之王》過于流于俗套,邏輯性較差,現實生活中可能性幾乎為零。給人一種人成功以後,之前的痛苦就被當作成功學被包裝起來的營銷感。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去,這如夢不就是活生生的楊超越2.0版本嗎?
要外貌沒外貌、要本事沒本事、要才藝沒才藝,就憑借着種種無腦努力和狗屎運走上人生巅峰???
所以我才認為:
影片最後給如夢設定的圓滿和成功,未免有些牽強,打破了整部電影的邏輯。
小人物當然可以成功,但是要不是碰到了四千年難得一見的機遇,要不是付出巨大的汗水,但如夢沒有。
她更偏向于:我也不知道我為什麼成功了啊的狀态。

(文中所有圖片都是劇照,版權屬于劇組)
對于如夢,我反倒認為:
怎麼努力,都無法達到自己期待中的樣子,但是别人的認可已經不重要了,隻要最愛的人(父母)在我身邊,我就彷佛得到了美好的一切——這反而可能是個更符合現實的結局。
哈哈哈哈,香港《喜劇之王》,二十年後,長成了大陸《新喜劇之王》。等我們活成我們小時候最讨厭的樣子的時候,我們或許就獲得了某種成熟。
最後談談周星馳。很多人說周星馳落幕了,這毫無疑問,但落幕的是整個香港,而不是周星馳。
他還是他,從未變過,觀衆對他的喜愛是對他的捧殺,他本來就是一出輕喜劇,讓人們笑着哭。
PS:大家好,我是李晴柔,《新喜劇之王》免費播出了,可以一個人靜靜觀看了。如果讓我用一句話概括這部電影,那麼我想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撞上鬼了呢?
(新喜劇之王的海報設計,我猛一看還以為是某自媒體大V,真的是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