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又失眠了……
8 年前我也是如此,陷入了重度失眠狀态。于是我看了一部電影,叫《搏擊俱樂部》。那時候我不知道誰是布拉德·皮特,不知道誰是愛德華·諾頓,更不知道有個導演,叫大衛·芬奇。

現在我重新看了一遍《搏擊俱樂部》,和多年前的狀态是一樣的,看完後精神再次處于亢奮狀态,感覺再也不想睡覺了。
《搏擊俱樂部》一定是我觀影以來付出最慘重代價的一次。然而,如果一部電影能夠成為你的精神食糧,在數年後,你仍然念念不忘,那你可以很幸運地說,我看了一部偉大的電影。

談不談得上偉大我不知道,但《搏擊俱樂部》确實成為了一個文化符号,由大衛·芬奇所組建的破碎影像在今日看來,仍然先鋒得很,1999 年,《搏擊俱樂部》打破了常規的電影順序和風格,它所象征性的 MTV 式蒙太奇剪輯手法,至今我都難以找出第二部。況且,它的每一個構成,都像吞食了興奮劑似的,會令人發瘋。

美國電影界有兩個大衛以其自身驚人的創造力傲視影壇,一個叫大衛·林奇,B 極片的始祖,怪誕和迷幻集于一身,拍攝出了《穆赫蘭道》《藍絲絨》和《橡皮頭》等流于影迷口中最離奇的作品。要說林奇,他的獨特風格便能吞噬你微弱的感官世界。而芬奇呢?處女座,平日裡溫文爾雅,卻在新世紀創造了無數個經典。

首先是《社交網絡》,8 項奧斯卡提名記錄,包括其最佳導演,卻敗給了《國王的演講》,影評人卻道:這是 21 世紀的《公民凱恩》。

這部 Facebook 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的傳記片在芬奇的執導下一氣呵成,時代感強烈,引發了一場屬于“網絡時代”的冷暴力戰争,可它沒能敵過王室題材的《國王的演講》,但誠如湯姆·漢克斯在頒獎典禮說的那樣:入圍的所有作品有一部可以和《賓虛》《教父》《阿拉伯的勞倫斯》等片得到獎杯,而其他電影則能和《公民凱恩》《憤怒的葡萄》一樣名留影史。
可能過了 50 年後我們才能印證其說法,但非要從當年入圍的影片選擇一部作為收藏,我會選《社交網絡》。

再來是《七宗罪》和《十二宮》,為什麼把這兩部電影歸為一類,看過的朋友都知道它們都是懸疑劇情片,在《電影評論》新世紀百佳電影中《十二宮》排在了第 12 名,芬奇用抽絲剝繭般的影像描述了一個謎樣的高級殺手;而《七宗罪》,看過的人太多,Top250 就是最好的實證。

接着是《龍紋身的女孩》和《消失的愛人》,這兩部電影把芬奇調教女演員的能力顯現了出來,又把他在改編和二度創造的才華彰顯得淋漓盡緻。
旁人都說大衛·芬奇是懸疑犯罪導演的領頭羊,但縱觀其作品,所有的電影都有本質的區别,類型相同的題材他絕不會用相同的邏輯和影像來炮制,而在《本傑明·巴頓奇事》這樣的文藝片中他完全像一個遺棄了槍的高級殺手,隻用他飽經滄桑的靈魂來求證人心的變幻。
這無疑證明了芬奇的價值,他作為導演從不會把個人特色放到最大,而是在故事和人物以及影像當中去做更改突破,保留其最原始的精華部分。

于是我們在看他的電影時,很快會忘了這是大衛·芬奇的作品,随後便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影像當中,而後才發現自己闖入了一個迷陣,或多或少,在看他某部電影時,就像被灌了迷魂藥。
這樣的比喻并不具象,他不似林奇那般鬼魅,卻最簡單直接;也不像賈木許那樣遊離,卻最為純粹。好似李安,在各種類型題材裡發揮出自己作為導演最本能的直覺,這才是大衛·芬奇最為影迷們稱道的一點,他從不谄媚和故弄玄虛。

為什麼要把大衛·芬奇說個通透?
因為隻有在了解導演的創作體系時,才能更深刻懂得其創作的意圖。《搏擊俱樂部》是他電影中最出其不意的一部,它的快節奏并不隻是體現在剪輯上,更體現在其核心上,包裹着一層堅實的精神源泉,我們一步步探尋,一步步深陷,到最後,恍然大悟,這才是最本色的大衛·芬奇。

這些年裡,數度失眠,想的都是我要看場電影,我要看波蘭斯基,要看布努埃爾……可最終,我沒能選擇他們,而是選擇一部我明知道看後會更加亢奮的電影,想起《超市夜未眠》裡的男主人公,把夜晚的低沉明媚想象得如此生動;想起《藍莓之夜》,裘德·洛在咖啡廳裡一直等候着能陪他吃藍莓派的那個人。

所以我跟着愛德華·諾頓一起失眠,但不料卻被他的重度矛盾精分所吸引。
在這個大都會的誘惑下,我們花不必要的錢去買不必要的東西,就像片中布拉德·皮特所說,你被這個物質社會感染了,人們覺得 CK 内褲廣告裡的男人才最有氣概,真他媽可笑!

如果說我從《搏擊俱樂部》學到了什麼,一定是那句:我們都是衆生中渺小的一個。
時間越久,我越難以分得清現實與夢幻的差距,多數人活在社會裡丢失自我,怯于尋求,女人們渴望着維密天使那樣的身材,男人們總覺得買房買車才最有身份象征。可笑,我接受的正統教育文化可不是這些,那些教會我算數曆史的老師們也不是這樣說的,他們告訴我,要想成為别人,先要成為你自己。

所以我當然會失眠。
恨不得找人打一架,和電影裡的主角一樣,困在現實裡,失眠幾天幾夜,喚醒自我本能,建造了一個反社會的搏擊俱樂部,炸大樓,砸豪車,給自己手臂烙個印記,最後往返于光明和黑暗之間。

《搏擊俱樂部》所帶給我的強烈沖擊貌似還有很多,幾年前我不這樣想,隻是被畫面和劇情所吸引,後來我總算嘗到了滋味,慢慢接受自己,慢慢反省自己,慢慢改變自己。
這部電影并不像常規電影那般深刻迷人,其實它三觀有些崩塌,但它卻又在潛意識中讓你趨近它所要表達的思想硬核,大量的旁白,對于現代社會造作的批判,男性荷爾蒙力量的僞裝以及文明社會的缺失等…

于是,重看《搏擊俱樂部》,我才發現自己忽略了很多東西。
好像大部分人會有同樣的困惑,每天都在質疑自己,每天都找不到真實的一部分。
但《搏擊俱樂部》同樣也發出了這樣的質疑,如果我造就了一個完美的自己,這個自我是好是壞?我是不是真正地喜歡他?最後我得到答案,被迫與自我抗争,所以我開槍打死了我自己。

其實這很神經質,但多數受《搏擊俱樂部》影響的都是以下人類:活得虛僞和憋屈,嚴重的精神分裂,重度失眠,對自己的人生缺乏信念,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到哪裡去?
當然,世界上總會有人和你一樣,也總有人會是你想要的模樣。
但這并不重要,你是矮是胖,是醜或美?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善良的品質,所以愛德華·諾頓最後開槍打死了虛幻的自我,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布拉德·皮特所造就的完美化身看上去确實夠酷,自由的靈魂,誘人的身材,不羁的态度,對待一切都像屎一樣。
可對于中國人看來,這是具有争議的。
中國人從小接受的是以“儒家”為基礎的道德思想,以“人”為本,性本善。
但社會的變遷讓我們越來越遠離這其中的含義,每天都依靠網絡社會的假象來度日,每天都在接受父母成家要本錢的的命令,每天都強迫着自己做些不喜歡的事情。真正率性灑脫的人,少之又少。

《搏擊俱樂部》闡述方式非常自由,等你看完它,你仍然有些不知所雲。于是你慢慢整理自己的腦子,一遍又一遍問自己:我剛剛看到了什麼?
愛德華·諾頓最後牽着海倫娜·邦漢-卡特所飾演的瑪拉的手說:你認識我這一年是我最詭異的一段時光。

他在洞穴裡找到了精神依托,我們在銀幕之外找到了精神源泉,不得不說,大衛·芬奇有些怪異,可這怪異,又足夠有趣。
而《搏擊俱樂部》的結尾一定是我觀影以來看過最棒的結尾,男女主角牽着手看着大樓窗外,鏡頭逐漸拉開,《Where is my mind》響起,窗外的景象像一團絢爛的煙花,愈發高潮,世界末日般的光景,直到終結。

我們總在失眠後懊惱不已,為什麼會睡不着?青春流逝了大半,陷入工作和生活的困境,又或者,像某個劇作家,深沉思考着,無法進入夢境,左右為難。那就看《搏擊俱樂部》吧,它那濃烈的荷爾蒙會讓你沉迷在暴力空間,你會自我疑惑,自我報複,最後自我毀滅,毀滅到隻有軀殼時,睡意來了,眼睛無比沉重,閉上後,暗黑來襲,仿佛再也不需要夢境了。

我好像被迫看了一遍《搏擊俱樂部》後,有了新的生命啟示,或許失眠真的是件很棒的事情,但你知道,總有一天,你會睡下,再也不會醒來,直到你真正地死去,靈魂無處安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