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不想刻意抽離出來讨論影片、原著的網絡争議,隻想說一點自己的話而已。

上一次有這麼強烈反映的現實題材電影,可能就是《我不是藥神》了吧。有時候真的就是,抱着平常心态反而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這次在影院得到了情感的宣洩,真的是滿足、激動,立馬跟身邊朋友說值得,當然沒有我的安利她們一樣會去看這部電影。

我一直都認為中國影視方面,最薄弱最緻命的一點,就是故事講不好。服道化等一些技術方面都是用來更好地填充故事,情節發展、人物設置起碼要滿足邏輯暢通的設置,但是很多影視作品都做不到及格線。人物好壞一刀切,角色情感在一瞬間轉換,沒有情節鋪墊,愛恨張口就來,這也是現在說的最多的“沒有信念感“。這次故事講的很好,我不管其他一些為了過審而增加的東西。看的時候,看完之後,我都沉浸在這個影片中,演技帶來的驚喜,故事帶來的沖擊,都值得一切的好評。

先說說情節。

影片開頭的情節按照常理發展,猜測到了跳樓、轉換受害者、外表溫柔内心惡毒的帶頭欺淩者。我一直在等着小北的出現,等待他以何種方式進入這個故事。然後他出現了,帶着黑白分明的态度“不是被人欺負,就是欺負别人“,與何念的生活産生交集。之所以讓人内心産生巨大情感反應,就是因為角色不是非黑即白,他們鮮活又立體,不需要接受常規的世俗道德審判。

我理解警察,我也理解何念和小北的方式。

警察說,為什麼你們不選擇報警。

但何念和小北真的不認為報警真的可以拯救他們。

就像影片說的,出事了,警察找校長,校長找老師,老師找家長,家長找孩子。死循環,沒有解決問題,大人們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而何念和小北,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對抗世界,并深信這樣可以讓彼此走出牢籠,因為他們相信彼此,有共同的信念。

但因為他們是少年,用稚嫩的方式,頑強地生活在這片灰色天空下。他們需要學會更多的道理,避免犯下不自知的錯誤。

影片有幾個點真的讓我很感動,同時也很感謝導演沒有設置常規情節,讓這部戲更進一步升華。

1.很多人同樣被兩人在看守所見面時候的場景所動容,無台詞,隻有演員的表演。一直看着對方的眼睛,因為能再見一面歡喜,又知道後面各自等待彼此的是什麼,眼淚中全都是無力與不甘。謝謝導演在這裡沒有安排一個字的台詞,我們隻需要看兩個人嘴角露出的笑和止不住的淚水,所有的情感我們都接收到了。以前上課的時候,老師很嚴厲地說不能用台詞、音樂去推動任何可以通過表演展現的情節,無聲勝有聲。

2.第二個是片尾兩個人的對話,我誤以為他們在同一輛車,沒想到隻是電影的蒙太奇手法,影視語言通過技巧隻會更加升華主題,而魅力也正是在此。感謝導演最後給了一個愛與希望的結局,我曾一度不接受美好的影像,因為我覺得現實太殘酷了,不會有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觀念慢慢在改變,呈現事實的殘酷是必要的,但是美好的憧憬也是需要的。這樣我們在了解到血腥殘忍後,會相信一切都會慢慢,一點點好起來的,這也是影視作品産生社會影響力的希望。

3.關于何念情感的變化。對小北心理防線應該就是在寫下欠條那次,小北開玩笑後,何念也笑了,可能也就在那個時候,覺得這個少年并不是那麼危險。何念哭過很多次,但都是咬緊牙關默默地流淚,唯一一次放聲大哭是在她從背後緊緊抱住小北,不讓他去報複。何年哭出了聲,毫無顧忌,彷佛這才是一個女孩受到傷害的反應。我想這個時候,她是内心真的有了安全感吧,把自己的外殼剝下,做一次隻有18歲的何念。

*胡小蝶和何念一起拿着牛奶箱,走路的過程中喝掉了一瓶牛奶。這裡我有一個解讀,這是胡小蝶在跳樓前,對欺淩的一個小反抗。可能平時她拿不到屬于自己的牛奶,被同學惡意玩笑拿走,一直沒有牛奶喝。影片給了這箱奶一個鏡頭,一瓶插着吸管的瓶子放在裡面,這是胡小蝶以結束自己生命為結局,給自己提供勇氣。

* 小北給何年頭上套了個紙袋子,讓我想到了情書,不知導演是否想借此表達純潔的愛戀。

...

回到現實。

最近關于未成年犯罪的新聞引起了輿論的強烈反應,不少社會真實事件的發生令人發指,網絡紛紛指責未成年保護法變成了“未成年人犯保護法“,影片也映射了這個問題。小北用自己還未成年的理由騙了何念,就是套用未成年人無論發了什麼罪,未滿18歲就是免死金牌,一切都有餘地。這種想法可笑嗎,别說孩子們,就連很多大人,都缺少相關法律知識的了解。

如今,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正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審議,專門增設了校園欺淩等情況。不管現實如何,我們依舊要對社會懷着希望,需要改進的地方有很多,但不能輕言說放棄。我一直都堅信,隻要身邊的人一點點改變,一切都會慢慢變好,隻是時間,隻是時間。

最後,希望所有遭受過磨難的人,能夠平安健康。也希望,在碰到生活上難過的坎時,能堅強地走下去。

(祝賀易洋千玺打開大銀幕之門,默默地再刷一邊四字弟弟的“我和我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