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樓話心

很喜歡《成長教育》中的女主角珍妮,聰明、漂亮、有着不俗的品味和生活見解,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裡,她有着淩駕于身邊幾個成年人的強大氣勢,雖然犯下一個老套俗氣的錯誤,但對于她而言,也未嘗不是一種寶貴的經驗,幫助她更加堅定的走完未來的人生道路。
不過,除了珍妮之外,這部電影仍然給我一種單薄的印象。當我看完結尾時,甚至覺得說不定某些學校的校長老師們會喜歡,将它作為教育宣傳片放給中學女生看,讓她們知道:“早戀是沒好下場滴,隻有讀書上大學才是正經!”
我想,影片肯定不是想講這些,而是希望通過這個故事探讨一下,對于一個青春期的女孩來說,究竟什麼才是合适的、正确的教育。是考上名牌大學?還是釣個金龜婿?是應該循規蹈矩安于平淡?還是豪放不羁縱情人生?
實際上,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幫助人們充分認識自己以及世界,使他們有足夠的判斷力做出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選擇,并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去達成目标。如此一來,我們會發現,一個人,不論男女,都可以有很多種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适合去做的事情也不盡相同。
然而,影片隻給了我們一種答案,那就是完成正統的學院教育,恰巧與現在中國怎麼改革也不見成效的教育體制相吻合,讓人多少有一點反感。
或許是劇本的局限,它選擇隻呈現珍妮一個人的故事,當然顧及不到其他,可如果是這樣,是不是把片名改成Jenny’s Education更好呢?
其實影片也可以珍妮為主線,設置幾個鮮明的配角,以他們不同的選擇來豐富故事内涵,可看看電影中幾個戲份較多的女性角色,一個胸大無腦的海倫、一個刻薄嚴厲的校長、兩個基本隻起到背景作用的女同學,全都單純的為了襯托珍妮而存在,絲毫感覺不到完整的人格。
唯一一個正面的配角斯坦布斯老師也刻畫得不盡人意,就像珍妮與她争辯時質問的,你也是聰明又漂亮,而且從劍橋畢業,可你現在得到了什麼?每天坐在這裡批改空洞的作文?這個咄咄逼人的問題不僅讓斯坦布斯語塞,甚至整部影片也沒給出很好的答案。
其實如果在斯坦布斯這個人物上再挖掘一下,說不定能更好的表現影片的意圖。在那個年代,即使女生有牛津、劍橋的學曆,畢業後也沒多少職業選擇,這也是珍妮一度覺得學曆無用的根本。
可為什麼斯坦布斯仍覺得讀書深造才是正途?這裡欠缺一個有說服力的理由。雖然影片後來通過斯坦布斯的家側面表現了她豐富的精神世界,但這顯然還不夠。試想,如果珍妮遇到的是一個真心想和她結婚的鑽石王老五,那這杆天枰又會往哪邊傾斜?是像斯坦布斯那樣一個人清高又單調的過日子,還是和一個心愛的男人滿世界潇灑快活?
如果是這樣,恐怕不僅珍妮的父母,甚至坐在銀幕前的我們都會世俗的覺得結婚才是正途。因為較之畢業後隻能從事教師或公務員的乏味生活,一段能帶給你絢麗人生的婚姻不是更有意義嗎?
所以,這部影片所講述的重點并不在于一個少女被壞男人騙上歧途。從影片可以看出,珍妮有着廣泛的愛好和自由的天性,她讨厭學校裡刻闆的生活,夢想有朝一日成為浪漫奔放的巴黎人。而大衛滿足了珍妮所有的幻想,大衛帶給她的正是她所向往的生活,而牛津能給她的可能隻是如斯坦布斯那樣枯燥的一生,她當然覺得眼前這個男人才是她正确的選擇。
而這裡才出現了真正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女人是否應該将自己的理想乃至一生寄托在一個男人身上?如此一來,答案一定會簡單很多,隻要有點現代女性觀念的人都會回答NO。而這也很好解決了前面的疑惑,如果大衛确實是個真心愛珍妮的鑽石王老五,珍妮是否該放棄學業和他結婚呢?答案也是NO。
因為一個女人如果沒有獨立的生活,就算現在一切都美好得不得了,那也是别人給的,本質上就是不可靠的。人,是最不穩定的因素,更何況是一個迷戀你青春美貌的男人。
說到這裡,貌似有點女權主義,實際上,不論男女,隻要是一個人,都不應該依靠别人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不僅适用于天真浪漫的少女,也适用于現在倍受争議的富二代、啃老族。如果一個人不能獨立的生活,那麼他也就不具有獨立的人格,他的人生就像一場賭博,輸赢全憑運氣。
最後還是回到影片的教育問題上來,在我看來,真正對青春期少女有益的教育,就是教會她們了解自己、珍愛自己,能夠獨立的選擇并堅定的走完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這路可以是繼續深造,可以是辍學創業,甚至也可以是和心愛的人結婚,人生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模式。
唯一需要确認的就是,它是你經過深思熟慮做出的選擇,而且在這條路上,你才是生活的主角,并不依賴和從屬于其他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