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筆記之———《 漁光曲 》 菜楚生


...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 曾在1935年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其評價為 “ 大膽地描寫現實,高尚的情調 ” ,是我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

· 影片開啟了中現實主義左翼電影的創作之路。和同時期的美國歌舞片相比,中國歌唱片 《 漁光曲 》 并非是一部通過美輪美奂的歌舞表演逃避現實的電影作品。


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歌唱片

美國歌舞片的第一次熱潮源于1933年經濟大蕭條的社會背景,藉由 “ 口紅效應 ” ,人們開始熱衷于走進電影院去做一場電影夢,以擺脫令人絕望困楚的現實。

...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而相反的是,即便在政治動蕩的戰火歲月裡,左翼導演蔡楚生的這部 《 漁光曲 》 雖然大膽開創了歌唱片的先河,但确實一部反映黑暗現實,對社會充滿強烈批判色彩的現實主義電影,獨具中國左翼電影風格,并且取得了極高的藝術和商業價值。

導演蔡楚生之所以選定這個發生在海邊的故事,乃是因為其從小在大海邊長大,因此目睹了漁民的悲慘生活,積累了相當豐厚的現實生活經驗。

與影片同名的主題歌曲 《 漁光曲 》,在影片上映後引起了轟動效應。

...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歌曲 《 漁光曲 》由由當時的百代公司音樂部主任的任光作曲,著名劇作家、作詞家、詩人安娥填詞,演員王人美親自主唱,真實再現了海邊漁民的日常生活與心理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這首歌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每一次都是這個悲劇故事的喜劇轉折點。

...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第一次是徐媽照看的何家少爺何子英,與徐媽自己的兩個孩子小貓和小猴一起玩耍的叙事段落,子英要求小貓唱首 《 漁光曲 》,于是觀衆第一次聽見這首歌的時候,是在兒童天真無邪的氣氛下感受到的,渲染了歡樂的氣氛。

· 第二次《 漁光曲 》出現的以後,則增添了極大的悲涼色彩。成年後的小貓和小猴,因為漁村被海盜毀掉而流落上海街頭,處于慰藉雙目失明的母親,小貓再次唱出了這首歌,影片在此疊化出童年美好時光的海上景象,和徐家一家如今的落寞情形之間形成了極大的對比與反差,整個叙事段落直擊人心。

...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出現影片的這個段落,是修高潮部分,也是整個故事的結尾,子英發現自己實業救國的理想無法實現之際,毅然決定回到漁村與徐家姐弟一起勞動生活之際,小猴卻因為捕魚受重傷緻死,死前靠在姐姐懷裡,請求小貓再唱一遍 《 漁光曲 》。

比起上一次為失明的母親唱歌,此時小貓已經忍不住淚水,海上波濤洶湧的空鏡頭和歌聲形成了隐喻蒙太奇效果,小猴也在這樣的環境下離開人世,故事在此收場,這首金曲在此将整部影片的悲劇氣氛烘托到頂點。

...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在影片上映的前兩年衆所周知,1932年1月28日,第一次淞滬之戰爆發,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對上海的侵略,史稱 “ 一二八事變 ” 。 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對外宣布進行 “ 一面抵抗、一面交涉 ” 的對日外交,但實際仍然實行的是妥協政策,并在暗地裡指使國民黨藍衣社特務幹擾左翼電影公司和進步青年的文藝事業,但是卻引發更多的文化工作者投入到左翼進步電影和文學事業中去。

在這樣内憂外患的背景下,蔡楚生等左翼電影導演仍然堅持拍攝了這樣具有極具現實主義色彩和高度人文關懷的影片,無論是歌唱片的藝術創新與類型探索,還是左翼政治思想的堅持,在當時都是非常難得的,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影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