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也聽說過這部翻拍的良心之作,上映即好評如潮。上映的最後一天,也就是剛剛我去看了這部電影。
李維傑的女兒抵抗富二代強暴,不慎失手把他打死。這個富二代,又恰是警察局長的兒子。
李維傑決定和家人一起掩蓋這件事,他僞造證據,保護家人。
關于電影劇情解釋和電影寓意的文章有很多,我提些劇情之外的看法。
以下皆為個人主觀評價:
配樂亮點:
電影最開始的泰語歌節奏歡樂,希望電影院能給配一個可以站起來扭動的位置;電影末尾的兩首英語歌曲搭配劇情食用極好,非常恰當,令人不适的反例《無名之輩》中的《光》。
鏡頭亮點:
警察局長與李維澤(男主)的妻子阿玉在警局裡的對峙戲碼,兩個母親的側臉出現在鏡頭中,表現力極強,精彩!

警察局長單獨與安安對談,警察局長的影子映在小女孩安安身上,把強弱兩股力量對比表現到極緻,鏡頭有誇張感,有表現力;警察局長兒子的死狀讓我難忘。
暗示性:
影片用了很多暗示意味的鏡頭,暗示的尺度拿捏得剛好,對于懸疑電影來說“暗示”至關重要。
我認為的不足之處:
過多音效,也就是我們常在電影院聽到的“咚”且有回聲的耳膜要穿孔的音效。這部電影配樂恰當,但是音效真的太多,很多鏡頭裡,明明沒有出現重大轉折,沒有多緊張刺激還是用了很多恐怖音效,這并不是明智之舉,也是我認為影片最大的不足。
演員台詞:
影片中李維澤夫妻的扮演者發音标準,女兒平平是港台腔,一對說着标準普通話的夫妻在泰國養大了一個說着港普的女兒,這個口音讓人出戲。
李維澤妻子阿玉的扮演者在诠釋緊張、不安、恐懼、驚慌等心理時,感覺演員總是在故意壓低聲音,台詞功底有待加強,或者說多一些對台詞的領悟力,不僅僅是壓低聲音這樣的我們普通人對會用的方法。
人物矛盾:
不得不說警察局長這一角色,片頭我以為她是一個雷厲風行的女領導,結果是個溺愛孩子的母親,随後在偵查過程中她是一個心狠手辣的警察,片尾她是個依偎在老公懷裡的絕望無助的女人。
一個手握重權,為了兒子心中充滿仇恨的母親,為答目的沒有證據抓捕他人還刑訊逼供的警察,被市民砸了窗子,被上級停職突然就善良單純了起來?
我不信。
一個角色當然不是隻有一面,但是在一部人物複雜的電影中去刻畫多個角色的人性,未免難度太大。為了電影的完美,可以舍棄警察局長由好變壞這一部分劇情。
電影前半部分警察局長與老公(市長候選人)的對手戲,雖然有身高差,但是兩個人的眼神都沒有對上……電影中特寫鏡頭也超多,大可不必。
主旋律:
私以為,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就是各種力量的相互對峙、合縱連橫。權利滋生腐敗,人民總是被壓迫,百姓總是害怕,翻拍自印度電影的《誤殺》很成功的表現了社會的矛盾,弱者獲得同情,觀衆與角色共情,人民呼喚正義。
《誤殺》圍繞這一主題展開,背後的制作者表意十分充分,主題表達上,這部電影是成功的。
原作中并沒有主角自首的情形。作為社會的善良成員,我們被教育善良生活,主角也一樣,雖然女兒平平被警察局長的兒子強奸,這個生長在權貴家庭的孩子嬌生慣養,禽獸不如,被平平意外打暈又被活埋,但是主角依然因為自己為了家人脫罪的行為受到良心的鞭笞,最終自首。
貫穿始終的和尚,還有安安塗改了考卷的分數,民衆暴動,讓李維澤良心不安,李維澤自首的心理過程是有過渡且全面的。李維澤的妻女也跟随李維澤自首,這是标準結局,每一個惡人都沒有好下場,但每一個善良公民的惡行也要受到懲戒。
不過,這樣的電影太多,如果能夠看到一部主角逃出生天的電影,我會很開心。
再說說肖央吧,這是我第一次看肖央的電影,演技不錯。
電影監制是陳思誠,不得不說,轉型做幕後的陳思誠有企圖心,也有所成就。
如果不僅僅是為了看個熱鬧,圖個開心,電影的觀影過程總是清醒而審視的。
我樂意這樣。
相較于交響樂、油畫,電影是通俗的藝術,應該和電視劇、廣告片、MV、VLOG等難度更低審美意味更弱的其他視聽作品有所區别。看電影不要局限于故事,結合電影制作,從導演的角度評價電影更能帶來審美愉悅。
建立自己的審美體系,像創作者一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