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5年,英國頒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戀的法令,同性戀情被指亵渎行為。

1908年,劍橋大學,克裡夫和莫裡斯相遇了,那時他們還是青蔥年少,談論着詩歌,在校園内歡暢地奔跑,看着彼此間流轉的眼神,黑夜也變成了永恒的白晝。

...

莫裡斯在孩童時期便遇見了一位教授向他解釋“人類”的構造,那時他并不知道,未來的日子裡他将與自己的認知為敵,戰鬥十年之久。

克裡夫的出現,讓他感受到了情義的溫暖,這份情義,更多是夾雜在朋友與戀人之間,他面對克裡夫,大概隻覺得這個男孩兒有着俊秀的面容和叛逆的靈魂,足以吸引他的目光。

...

那一日,克裡夫坦誠地告訴自己:我愛你。

莫裡斯一臉詫異,他明白某種不安的隐性因子在從自己的體内安靜釋放,他不明白為什麼莫裡斯會如此大膽表露自己的愛意,他隻清楚,自己也隐藏着這份愛戀,不敢宣之于口,是莫裡斯,讓他明白:愛一個人,要敢于表達。

那晚的劍橋,靜谧而浪漫,他終于踏出了勇敢的一步,爬進了克裡夫的窗戶,擁抱他,親吻着他,内心的躁動從未如此明朗過。

...

...

在當時英國的法律中,同性戀情被視作違抗上帝的旨意,那些警察四處搜捕,那些男人唯唯諾諾,極力克制。

年少輕狂的歲月裡,是愛情最原始的模樣,莫裡斯和克裡夫相愛的日子裡,他們一同前往莫裡斯家中做客,肆意在朦胧的陽光和草地上常看時間的變更。

...

...

...

但人心敵不過現實,更敵不過時間的掙紮,克裡夫打開了莫裡斯心中的那扇窗,卻從未進入過他真正的内心,他們試圖保持一種柏拉圖式的戀愛,隻因克裡夫害怕自己的人生毀于一旦。

...

還記得莫裡斯說過的那句話嗎?

他說: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夢半醒中度過餘生。

...

克裡夫茫然,他不知道如何面對莫裡斯,或許他内心有過沖動,這個人,将是他一生的課題,也或許隻是一段記憶。

那就讓他成為我的精神伴侶吧,克裡夫想道。之後,他投入自己的事業,投入自己的生活,也投入了安逸而虛假的人生。

...

倘若克裡夫沒有告知莫裡斯,莫裡斯不會把餘下的生命當做對自我的審判,他不願看着克裡夫和自己躲躲藏藏,也不願思念着一個人,等待着一個人,盡管這個人從來沒有和他發生過任何關系,他在幻想:會有這麼一天的,克裡夫會回到我身邊。

...

但時光璀璨,時光也無情,它帶走了一個人的赤子之心,帶走了他對現實的妥協,帶走了人世間可能最純粹的愛情。

莫裡斯接到了那通電話,克裡夫說:我要結婚了,你來參加婚禮嗎?

他心中的困惑如一頭獵豹般,嘶吼着,狂吠着,卻仍然笑顔面對,因為身處于一個黑暗的年代,所有人都無法得以見到光明,他隻知道,自己在那一刻,心中再無牽挂。

...

...

思念一個人,猶如飛躍過廣闊的海洋。

他和他,像老友一般,最後以手吻而終結。看着他的新婚妻子,熱情而善意,他不再為他而癡迷,隻一個人行走,在莊園的四周遊蕩,遠離其後。

...

那個年少懵懂的男孩兒,對莫裡斯說:先生,你好。

桑德的出現,本來看似尋常,卻不想引來了他的猜忌和懷疑。這是一個怎樣的男孩兒?雙眼如星光般澄淨,笑容腼腆而魅惑,他作為克裡夫家中的守門員,是底層階級的一員,但人的感情無法抵擋内心的火焰,他見到莫裡斯那一刻,就愛上了這個紳士,他知道自己将會臣服于莫裡斯的燕尾服下。

...

男人的情感,低調而含蓄,桑德知道莫裡斯一直愛着克裡夫,不願打擾,如果不是那晚看着莫裡斯失眠,把頭伸向窗外,任憑雨水的洗禮,他可能不會踩上一層又一層的階梯,沖進莫裡斯的房間,和他擁吻,和他溫柔地徜徉在月色下。

...

然而莫裡斯無法跨出階層的阻隔,他甚至以為桑德是在敲詐他,桑德寄來的信上說:我将在船屋等你。莫裡斯并沒有去,他的治療師告訴他,治療其實是沒有用的,你隻能接受,接受你是同性戀的身份。

他疑惑、不安,甚至害怕,害怕桑德會報複他,可桑德沒有,他沒有等來克裡夫,隻能穿着藍色絲絨的西裝,混入上流社會,隻為問詢一個原由。

...

...

桑德的愛,很狂野,他不像克裡夫那般遮掩,反而很真實,很炙熱,也很委屈。

莫裡斯一面無法确定自己的愛意,一面害怕現實将他擊垮,直到桑德将跟随自己的家庭離開英國,他才真正思考這一段若即若離的關系。

桑德從來沒有欺騙過莫裡斯,他在船屋等了兩天,莫裡斯沒去,他親自去找他,告訴他自己的心意。他也從來沒有報複過莫裡斯,因為這并無任何意義。

...

霧蒙蒙的碼頭,莫裡斯前去送别,卻發現桑德并不在,他恍然,仿佛内心生了根。

月色皎潔的夜晚,他去見了克裡夫,告訴他:我愛上了桑德。

是啊,那個男孩為了自己,抛棄了一切,這正如當年自己的抉擇,為了克裡夫,他沒有結婚,一直等待着克裡夫。而克裡夫卻離開了,桑德留了下來,為了自己,他留了下來。

...

這金子般的心靈和純粹的愛情讓他敞開了那扇窗,在船屋内,他找到了躺在地下的桑德,抱緊着他,熱吻着他,終于表明自己的心意,兩人的眼睛在微弱的暗光下閃動着晶瑩的淚水。那一刻,莫裡斯找到了真愛,也找到了完整的自己。

...

...

...

而克裡夫呢?他怅然若失,在自己平靜而空虛的日子裡,想起了他與莫裡斯年少之際,同樣如此熱烈,而現在,空虛感鋪滿着他的生活,他的眼神,早已不再是當初那般明亮。

現實,終究讓他徒留一具殘骸,在夜晚的沉靜中,逐漸退散人性的溫度。

...

...

《莫裡斯》的美,是傳統而含蓄的,它隐隐帶着我們對感情的眷戀,化作影中人,去渴求莫裡斯心中的所愛。

電影始終在制造一種朦胧的美,克制而隐忍,并無過多的狂放,在當時那個年代看來,這部電影似乎更有跨時代的意義,在闡述人心的脆弱時,慢慢把我們代入了曆史的進程裡,去感知莫裡斯人生的愛與愁。

...

 另之,我們在這部電影找尋到的,還有一種抓不到的時間感,寫實的場景,演員的狀态,故事的推進,像一顆定時炸彈,随時可能爆發。

但這部電影的美,讓我們忘卻了年代的悲哀,隻想随着人物而遊走寄托。

...

最後,克裡夫淪為了現實人,莫裡斯和桑德成為了書中人,現實和幻想,一半卑微,一半甜蜜。

說到底,其實我們都是如此,隻是在時光的隧道裡,我們仍然感謝那些出現在生命之中的人,是他們告訴我們,如何去愛,如何去擁有。

...

更多精彩資訊和影評、電影資源,關注微信号“杜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