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以及喬·佩西聯手合作了影史黑幫經典巨作——《好家夥》。

要怎麼形容《好家夥》呢?大概一句話概括:複雜的東西簡單化,簡單的東西極緻化。

不太熟知老馬丁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認為他最好的幾部電影:《出租車司機》《好家夥》《禁閉島》《喜劇之王》以及《飛行家》和《紐約黑幫》。

...

...

那麼在你看過這些電影之後,對于《愛爾蘭人》的天神組合,便不再覺得詫異了。事實如此,等了20年,我們終于再等到這群老家夥拍攝一部史詩般的黑幫電影。

NETFLIX毫不猶豫地砸下了1.6億的美金來支持老馬丁,就算它是流媒體,就算老馬丁一再抗拒漫威宇宙和流媒體形式,卻也抵擋不住自己熊熊燃燒的創作欲望,這個構思早在10年前就已産生,隻是苦于沒有資金投入,便一再耽擱。

即便像老馬丁這般身份,也總是會在金錢和理想當中做虧損,于是《愛爾蘭人》開拍之際,所有影迷就發了瘋似的聲稱:看他們坐在那兒聊兩個小時我也願意。

...

很顯然,老馬丁要讓你們失望了,影片不是兩個小時,而是三個半小時。杜克從昨夜9點鐘開始觀看,竟然看到了淩晨1點鐘。(可能是中間給自己煮了碗面,所以耽誤了一些時間。)

但是三個半小時的電影确實比較考驗人的耐心,拜托,這可是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别說三個半小時,六個小時都不會有任何阻礙,更何況還有德尼羅和帕西諾兩個神級男演員的碰撞。

他們倆于《教父》和《盜火線》之後,三度合作,隻是如今,兩人都已古稀之年,卻依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創作力,這樣的電影你還能拒絕嗎?

...

馬丁· 斯科塞斯,一個烙印着“社會觀察家”的導演,在其漫長的導演生涯裡,拍攝了将近30部電影,《愛爾蘭人》卻耗時最長。

資金的斷裂,演員的推敲,劇本的打磨,時長的調試,拍攝期間的困難。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但一個真正愛電影的導演總是可以解決所有的阻礙,如老馬丁所說:電影是我的理想天堂。

...

曾幾何時,看老馬丁的電影總覺得酣暢淋漓,肆意潇灑,在無形的鬼面社會中來去自如,快意恩仇的黑幫江湖,使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于銀幕之上,每一次曆史事件的推動都改變着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和看法。

他拍了一輩子電影,有一半幾乎是黑幫片,人們問他為什麼喜歡拍黑幫電影,他說那是他所投射的另一個世界,我希望在那個世界中看到自己隐藏的一面。

...

但我在看完《愛爾蘭人》之後,有短暫的兩分鐘時間,産生了一種錯覺,那種錯覺是我像在看《好家夥》,卻又不是。

再過了十秒鐘時間,看着羅伯特·德尼羅孤獨地坐在自己的房間,留着一條陰暗的門縫,鏡頭拉遠定格,背景音樂成為了緘默的代名詞,那一刻,我感慨萬分,心想着他們終究還是老矣。

那個剃着莫西幹頭,英俊不羁的出租車司機老了,他現在孑然一身,就連聖誕節也都無人相陪。而戲外呢?德尼羅也老了,那個我最愛的男演員又還能拍幾部電影呢?

...

...

01 刷房、暴徒和公路


我在這裡說的《愛爾蘭人》并非情懷的賣弄,這不是老馬丁的風格,也并非影迷的感歎!

在老馬丁的影像語境中,自然而不故作姿态是他最顯著的标志,那些肆意遊走的人物和明了暢快的剪輯,以及上個世紀最為特色的場景設置是作為電影而存在的最重要核心。

《愛爾蘭人》同樣如此,在三條平行叙事線上,呈現了一個曆史衍變,由畫外音、倒叙和插叙進行叙事的推進,把一段幫派史詩濃縮在3個半小時的影像裡,毫無拖沓,毫無尿點,更毫無張揚之意。

這是老馬丁對于自我的審視和判斷,他想要的《愛爾蘭人》是一首非古典式的回首挽歌。

...

...

而曆史背景的延伸,實則是整個故事的靈魂,戰後的美國,混亂不堪。幫派、工會、組織、群像、罪犯,在一片唏噓中敵不過時間的手刃。

弗蘭克·希蘭作為群像的底層階級而登場,他所講述的故事關乎他自己,更關乎整個社會的演變。

他是一名退伍的卡車司機,話不多,行事暴力直接,認識羅素後,他的下半輩子都将改變,他殺人不眨眼,幫忙解決任何影響幫派發展的“匪徒”。

而經羅素介紹,他又認識了美國工會主席吉米,參與到政治之中,他們暗中操作總統大選,時常活在殺戮和謊言之中。大半輩子都在和槍打交道,弗蘭克的一生,看似冒險而華麗,卻極為荒蕪和虛幻。

...

...

...

影片從弗蘭克的講述開始,他生平的故事在一場叙述展開,緊接着跳轉至1975年的底特律公路之行中,他和羅素以及各自的太太正在駛向一個秘密之地,影片未作解答,也是在逐漸的交談中,畫外音才把我們帶到另一個空間,也就是弗蘭克和羅素相識的時間地點。

這并不是老馬丁慣用的叙事手法,卻很連貫性地把故事脈絡和時間順序串聯在一起。

...

...

開頭給出的注釋實則是一個隐喻——“聽說你是刷房子的人”。

刷房子是黑幫黑話,殺人時血濺牆壁之意。而弗蘭克正駛向一條未知的道路,他要等待着一道道被刷的牆,也要打開一道道時間的閘門,建立自己的過往人生。

...

02鬥争、忠誠和友誼


縱觀全片,大有斯科塞斯曆史影片的縮影,他很擅長描述男人的戲碼,男人在他的影像裡,是夢境也是地獄。

過往的老馬丁,似乎更肆意妄為,動作場面和人心描述更為亢奮有力。但《愛爾蘭人》留下的卻是暴風後的平靜,這是老馬丁人到老年對時間流逝的感慨。

他不再抒寫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暴力史,但其過程卻仍然覺得有趣和燥郁難安,這極具考驗導演的能力,我們在觀看的過程當中,一直在跟随着鏡頭去遊走,這是一種鏡頭在先,故事在後的體驗。

...

...

...

弗蘭克和羅素以及吉米,三個人的一生都困惑在鬥争之中,各自性格不同,弗蘭克沉穩,羅素内斂,吉米卻很狂躁。

倘若其中一人出事,其餘人必會幫襯,這是人與人處事的規定,在社會的陰謀論中,忠誠一詞顯得尤為可貴。

三人都在為自己的名利和欲望做忠誠的考驗,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抵擋住最後的防線。我們始終要看透一點,影片表現的人物特征和故事情節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其強大的背景支撐下,故事背後的能量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

就像《好家夥》一樣,男主角亨利是時代的一股洪流,卻被淹沒在人性的背叛之中,最後提醒着我們,不要和自己過不去,慘做生活的囚徒。

...

《愛爾蘭人》的弗蘭克顯然不這麼想,他對羅素忠心耿耿,他對名利并不看重,他對家庭有強烈的保護欲,但這一切都在和他的真實人格漸漸疏遠,他的女兒從小看着他暴打街坊,所以從不敢對他有過多的言語。

...

直到最後,他孤獨的在養老院靜坐,四個女兒,無一來看望。不能說他不愛家人,隻是他的表達方式過于偏激,引起了女兒們的不滿。

那些老戰友,那些他要保護的人,都一一身亡,隻留他一人,對着神父忏悔自己的過錯和秘密,那個神秘的失蹤案至今無人破解,就連FBI也都無法從他口中得知真相,得到的回應依然是:“誰幹的?”

...

誰殺了他的好朋友吉米?很可能全世界的人都不會相信是他自己幹的,他為了保護家人,為了不背叛羅素,槍殺了吉米,幹淨利索,毫無破綻。

...

...

03時間、平凡和孤獨


我們從小便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其實對于故事中的人物,尤其是弗蘭克,我們總會深有惋惜感,甚至覺得他不至于落得孤獨終老。

但人們錯失和得到的東西是成正比的,當他決定放棄陪伴家人的時間,全心投入男人的天地時,他就應該猜想到最後的結局。

或許老馬丁也有這樣的歎息,他拍了大半輩子電影,在片場度過的時間勝于陪同家人。同樣的,我們在《愛爾蘭人》中得到的依舊是珍惜兩個字,看似簡單,卻極為困難。

...

...

吉米死于最信任的朋友之手,羅素死于監獄的中風之中,弗蘭克為自己選了一具綠色的棺材,默然等待死神。

這些叱咤社會的風雲人物,最後都敵不過時間的安排,這就是最終的歸屬,沒有人可以躲過。

...

老馬丁在影片當中減少了暴力的場面,就連殺人的鏡頭也都直截了當,毫無渲染,隻一個中景或者環繞鏡頭來替代人物行事的迅猛。

豈不知,他不忍讓特寫的德尼羅掙紮在血腥中。也不想讓當年狂躁的喬·佩西在鏡頭前痛苦不堪,隻一個進教堂的遠景來替代死亡的降臨。就連帕西諾的死也都隐藏在德尼羅的悔恨中,我們看不到一個全面的特寫鏡頭,隻能在德尼羅泛紅的眼神中感受到他的悲痛。

...

...

...

那些江湖制造和恩怨情仇,到最後都化為平凡的分秒,流逝在了蒼老的歲月裡,所謂《愛爾蘭人》,更是意旨一群平凡的人。


老馬丁的克制和隐忍在《沉默》之後愈顯濃烈,這位在世最偉大的導演之一也在同時間做鬥争,通過電影的闡述,喚醒人們心中的熱情。

...

我曾看過他的紀錄片,其中描述道他在拍《雨果》時,就連刷牙都在構思電影的場景。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如此癡狂,把時間奉獻給一個你真正熱愛的東西,我隻知道,在這群天神面前,時間是不存在的,他們因電影而存在,亦為電影而活。

簡言概之:電影才是真正的天神,化腐朽為神奇,讓我們愛不忍釋。

...

...

...

更多精彩資訊和影評、電影資源,關注微信号“杜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