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無奇的暑期檔本以為會沒有任何水花地過去,但是哪吒的出現打破了這份平靜。
超高的口碑和影片質量讓人們忘了預告片的良莠不齊,和片名滿滿的爛片氣息,這可是比《大聖歸來》都成熟的電影。
所以才會出現“鄧超的《銀河補習班》救不了的暑期檔,《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的說法。

哪吒是何許人也?恐怕不會有人不知道。
這個“紮倆個沖天鬏,光着倆小腳丫,踩着倆風火輪,乾坤圈手中拿,混天绫護着他,軒轅箭滿弓拉,兩眼是照妖鏡,雙腿是追風馬”的少年英雄與孫悟空齊名。
他身上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關于他的影視動畫改編也不勝枚舉。

其中最成功的改編是1979年上海美術制片廠的《哪吒鬧海》,是中國動畫史上“一人(大鬧天宮)之下萬人之上”的傑作。
1979年《哪吒鬧海》中,哪吒在雨夜中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一襲白衣引頸自刎的畫面是華語動畫史上最經典、悲壯的一幕。
他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替陳塘關百姓承受龍王的責罰,另一方面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以及奪回屬于自己的獨立人格。
即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旨與其殊途同歸。

《哪吒鬧海》是第一部亮相戛納的華語動畫,當時由于缺乏經驗錯過了戛納提交資料的截止日期,成為遺珠。
但是戛納特别為《哪吒鬧海》開辟了放映環節,還為其專門設置了特别放映獎,經由此部動畫改觀了世界對華語動畫的認知。

也許《哪吒鬧海》與我們距離較遠但2003年的《哪吒傳奇》中的少年英雄小哪吒絕對是所有90後的回憶。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朋友,小哪吒。上天他比天要高,下海他比海更大”的旋律張口就來。
這一版把哪吒塑造成調皮搗蛋、愛玩好動的形象在我們的記憶中根深蒂固,因此《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哪吒的性格上基本遵循這一版的哪吒。

最為鬼畜的當屬《十萬個冷笑話》裡的金剛芭比哪吒,但是這版的哪吒反而更具有二次元風格和現代化屬性。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也安插了一個諸如此類的鬼畜角色,有着大漢外表的小蘿莉。
在劇情的笑料包袱上起到反差的作用。

《哪吒之魔童降世》結合了這三部“哪吒”的優點,争議最大的還是哪吒的外在形象。
在《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描述中哪吒是一個十足的嫉惡如仇、性格忿怒的小正太。

《西遊記》中關于哪吒的描述:
“那小童男,生得相貌清奇,十分精壯。真個是:玉面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眼光掣電睛珠暴,額闊凝霞發髻髽。繡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環縧灼灼攀心鏡,寶甲輝輝襯戰靴。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

《封神演義》中有關哪吒的描述:
“貴為闡教曆代第一聖人,天生麗質、眉清目秀、面如傅粉、唇紅齒白、昂昂眉宇、眼運精光、白白胖胖,容顔俊美、清秀童面,形似孩童或少年,仙氣逼人;年方七歲長六尺,蓮花化身高一丈;發梳護囟門、總角雙鬏頭、系頭繩束發、光着兩赤腳、可愛娃娃臉。”

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卻成了頂着齊劉海,化着濃厚的煙熏妝,走路手插兜,吊兒郎當的樣子,滿臉的喪。
如果按照六老師“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的路子,《哪吒之魔童降世》得向全國人民謝罪,而他自己又能碰一波瓷,賣一波書。

《哪吒之魔童轉世》隻借鑒了哪吒諸多神話故事裡的“靈珠轉世”,如鬧海屠龍、割肉剔骨、興周滅纣、肉身成聖等故事都沒有影片中出現。
其實,這是一個好現象,重複原來的經典做得再好也隻是照貓畫虎,畫的比較像而已,隻能說明你畫藝高超。
但是在之前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去粗取精,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加入了現代流行元素,這才是最好的文化傳承。
根不變,年輕人又能夠接受,經典才會永流傳。

什麼是好動畫?
好動畫就是小時候看覺得很好看,長大後再回看仍然感覺有意思,反觀現在國内的動畫市場,普遍低齡化、幼稚化。
他們為孩子打造了一個絕對溫馨、善良、和諧、綠色的文化氛圍,可是,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孩子們在大人努力營造的“綠色環境”中,反而更加逆反。
所以,在溫室内待得很久的花朵,出來後終究會受不了陽光的照射和無邊的黑暗。
在這樣的環境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人向和普适性,是它高口碑的原因之一。

再則便是它打破成見和強調環境、自我獨立的重要性,有了現實的隐喻,動畫就不再隻是低齡的狂歡。
奉行儒家思想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講究“人之初、性本善”,雖是魔丸轉世的哪吒一開始也是天真無邪,白紙一張。
隻是世間的俗與惡在這張白紙上留下了墨迹,而讓哪吒的魔性大發有了可能性。

“人們的成見猶如一座巨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哪吒之魔童降世》龍王語錄。
一個個熱衷圍觀熱鬧的旁觀者,是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
“他們隔岸觀火,卻把火光當煙花,視若過節;他們看到溺水者,卻把水花當噴泉,拍手叫好。”——《呵旁觀者文》。
比起真相,這些事不關己隻愛起哄的人,更願意相信道聽途說的、更醜陋的、更無下限的。
他們隻會跟着熱鬧走,帶着有色眼鏡去看人,所以打破成見的人都成了英雄,在成見下苟活的人都成了惡魔。
他們是路人甲乙丙丁,也是兇手一二三四。

面對他們的惡意哪吒的假裝不在乎、假裝灑脫、假裝冷漠、假裝不合群、假裝妖怪,實則都是自我保護的外衣。
既然外界對我有成見,那我就将成見放大,反正自己做好事也改變不了人們已有的偏見。

然而當李靖騙他是靈珠轉世後,哪吒一改往日的喪,帶着滿滿的勁頭學習法術,斬妖除魔,造福百姓。
足以證明哪吒的内心世界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認、接受,而非整日捉弄鄉裡,而且這也不是一種報複,是一種發洩與刷存在感。
哪吒不想孤苦一人,他也想像其他小孩一樣有玩伴,可以無憂無慮地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因為小時候一個小女孩問他要不要一起踢毽子,他便将此當成自己最喜歡的運動,也有可能是他能唯一接觸到的普通人的兒時遊戲。
雖然最後被人們當成妖怪趕罵,但是他内心的童真卻保留了下來,這也是他後來沒有最終墜入魔道,逆天改命的基礎。
但這何嘗又不是喜劇的外衣下包含的悲劇内核。

不止哪吒,申公豹、太乙真人、龍王等人也有對命理天數的颠覆,沒有人存在既定的原罪,他們都在不公的土壤中尋找對抗命運的方法。
在傳統的文化理念和古典著作以及影視改編裡,妖就是妖,無分好壞,這是天命使然,所以古往今來大家都墨守成規,沒人站起來打破。
但在《哪吒之魔童降世》裡一改“命運論”之說:
申公豹因出身問題難以位列仙班,我用我自己的方法證明我不比任何人差;龍族因是妖獸,即使立功無數也要被囚禁在海底煉獄,我寄希望于後代改變現狀。

太乙真人一直是仙風道骨、高高在上的形象,以前的行為都是與妖魔不兩立,他們的錯就是錯,沒有知錯就改這一說。
可是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成了肥胖的,喜歡耍帥、喝酒,操着一口川普的中年油膩男,更接近于普通人。
而且為了哪吒違抗天命,與其一同抵抗天劫咒。
由原來的順其自然改為不破不立,由哪吒一人的“我命不由天”的主題升華為所有人的“不信命”,少了正邪的臉譜化,把核立住了。

敖丙與哪吒友情這條線很明顯是為了方便炒CP,大規模點映後也看到了成效,這種官方發的糖确實很招人喜歡。
尤其是兩人一冷一熱的性格,背負不同職責的家世,卻有着同樣的宿命悲劇,更能激起人們嗑糖的主觀能動性。
但是兩人的關系更多的是中華武俠之間俠者的惺惺相惜,是彼此唯一的朋友,也在作為上互相認可,主創也沒有刻意賣腐搞基,讓影片落入庸俗。

最讓人驚喜的是它的彩蛋,讓人們看到了封神宇宙的雛形。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個全新的故事,隻不過借助了《封神演義》的外殼與哪吒的IP,然後融合現代的劇情發展,為“封神宇宙”開了個好頭。
封神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觀和世界結構,在這個體系中,仙、官、民、佛、道、魔,時代、背景、人物、故事,都很豐富且有着龐大的群衆基礎。
和《西遊記》一樣,封神系列也能形成經久不衰的IP。

從60年代的《大鬧天宮》開始到現在這六十年裡,圍繞西遊的改編也僅僅隻是師徒五人,對西遊的開發甚至不足百分之一,但這已經養活了一大批創作者。
除卻大家耳熟能詳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唐僧、白龍馬之外,還有玉皇大帝、如來佛主、觀音菩薩、太上老君等人也具有很強的故事性。
而這些佛、神、妖的故事和背景,由少到老的年齡層中大部分人都能随口來上那麼一兩句,如此夯實的“地基”可不是漫威、DC能比的。

再來看封神系列,哪吒、姜子牙、楊戬、黃飛虎、姬發、雷震子、申公豹、妲己等人物,以及商周的背景,足以容納一個宇宙的鋪陳。
除了這些之外,姜子牙冊封了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三山五嶽、天罡三十六星、地煞七十二星以及四大天王。
這樣龐大的創作素材,還是隻有中國人能做好的光怪陸離,因為外國人缺少了文化共情,完全可以當做文化輸出的一部分。
如若封神系列成功,再加上烏爾善“封神三部曲”的推出,那麼西遊宇宙的完善,山海經宇宙、上古神話宇宙、寶蓮燈宇宙、聊齋宇宙等也将變得指日可待。

那麼,問題來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沒有毛病嗎?
當然有,最大的問題就是劇本羸弱,所以故事單薄,段子來湊,尤其各種打着插邊球的葷段子和“屎尿屁”的運用。
但是這些葷段子與無厘頭反而會在年輕人之間流傳,對電影的宣傳也會起到比較大的作用。
如哪吒的打油詩“我是小妖怪、逍遙又自在、殺人不眨眼、吃人不放鹽”和太乙真人休息時會看《神仙的自我修養》等片段。

千萬不要帶着有色眼鏡去糾錯,中國動畫沒有原罪,沒有約定俗成的爛片成色,也不是部分人标新立異的“棋子”。
好就是好,壞就是壞,敢承認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