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此刻不是孤身一人在上海,我完全體會不到電影裡最深處的悲涼!

一個76歲的老奶奶獨自奔赴日本,隻為尋求沒有血緣、失聯多年的養女。

一位老人,隻身一人,從一個國家飛到另一個陌生的國度,年事已高,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在異國的艱辛,可想而知。

...

我的奶奶也已經70多歲了,如果讓她一個人離開自己長久居住的地方,去到中國的另一個城市,我能立刻想象到奶奶的迷茫、手足無措、慌張的眼神,她在異鄉的每一刻,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生活上都時時刻刻的無法安定下來·······

整部電影裡,吳晏姝奶奶的演繹都是如此甯靜、平和,沒有那種跌宕起伏的演繹,但是在奶奶風平浪靜的外表下,卻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内心。例如,在那個年代,奶奶收養日本遺孤,所受到的壓力與非議;奶奶自己兒子生命的夭折;自己從小撫養長大的養女知道自己身世後去日本尋親後,長達幾十年的離别,從最初的信件來往,到後來的音信全無,奶奶日日夜夜的牽挂,最後,奶奶下定決心來日本尋親,也許這個家,隻剩下奶奶一個人了。

電影中,每一次奶奶找尋到女兒的一點點蹤迹,都揭露着女兒在日本真實的生活。

她的女兒在日本的生活是非常孤寂的,在異國他鄉,找不到認同感,也無法用語言與别人暢通無阻的溝通,沒有什麼朋友,找不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也沒有什麼錢,租着廉價的公寓,到最後還是付不起房租,隻能在房東店裡打工賺錢,勤勞能幹,但因為是異鄉人,始終被排斥在外,當店裡遭偷竊的時候,她被當成是第一嫌疑人,被趕了出去,沒有地方居住,也沒有錢,更沒有朋友,最最奔潰的是,她來這個日本最初的目的,也被落空,她的血緣認證失敗,在日本沒有找到自己的親人······

奶奶每一次收到女兒的信,信中都是寫着女兒自己對生活的美好向往,還有對母親的思念。她說,自己在日本是靠着母親對她的愛支撐下去的。

可是,現實是母親離自己那麼遠,在日本費盡千辛萬苦也找不到親生父母。沒有錢,沒有人關愛,甚至最後還沒有地方住····

奶奶每一次打聽到女兒的消息時,都是從希望到失望,然後獨自一人走在路上,一邊偷偷的抹着眼淚。她在日本的這些日子,走過女兒曾經停留過的地方,也體會過異國他鄉的孤獨,她深知女兒這些年的不容易,但内心越來越害怕真相是自己最不能接受的······

但真相卻是如此,陪同她尋親的人都知道了真相,唯獨對她隐瞞了事實,她的女兒之所以會與她失聯,不是她忘恩負義,而是她已經不在人世,她在日本漂泊着,尋找自己的親人,但在日本的每一刻都是過着孤獨無助的生活,連她死亡的時刻也無人知曉,直到數日後被人發現。

她在日本的悲慘生活被人寥寥幾句說完,因為沒人真正關心過她,了解過她,别人隻是覺得她很可憐,就這樣死了。

我在想,她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會不會後悔來日本,如果當初陪在自己母親的身邊,至少母女倆相依為命,彼此照顧,也能有暖意的過完一生,在從小到大生活的環境裡,周圍都是親人好友,陪自己每一個熱鬧的中秋、除夕······

如果這樣,她也能過完自己簡單的一生。

陪同奶奶尋親的人,即使已經知道了真相,依然陪着奶奶尋找她下一個希望·····

聽聞有一戶人家,與她女兒的情況相似,他們立刻陪同奶奶過去尋找

最後一個長鏡頭,黑夜、街道、路燈、三個人各自走着,不停的走着,奶奶偷偷地擦拭着自己的淚水,她的身影看起來那麼孤獨、那麼脆弱,也許她已經料到女兒的結局,也許她的心裡始終不肯放棄希望,她隻是走着······

最後一個長鏡頭,我落淚了,為電影中的母親······

這個世界上最孤獨、最難熬、最牽挂、最不舍的就是一位母親對一個離家孩子的思念,尤其是這個孩子在生死未蔔的情況下,最讓自己母親揪心,如果結果是悲劇,母親要何等的堅強才能過完自己最後的生命階段。

這部電影還是溫柔的,它沒有去呈現母親得知真相後的畫面。但現實裡,卻有這樣的母親體會過這樣的絕望。

最後我想說,電影中奶奶的扮演者吳姝晏老人讓我想起我的奶奶,我奶奶的氣質裡也有她的溫柔,無論是眼神裡,還是笑起來的時候,都是那麼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