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的介紹中有這麼一句話:“在夢想中追求自由,在生活中找尋詩意。”

一言蔽之。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裡,“死亡”二字總是危險與厄運的代名詞,甚至有些人一看到電影的名字便自然而然的将之歸類于恐怖驚悚之流。所以,問題來了,“死亡詩社”究竟何解?基廷老師說過,它意味着向死而生,意味着着眼當下,意味着要在呆闆的現實裡尋找有趣而美妙的心靈。

基廷先生無疑是本片中最核心的人物,他唾棄死闆的教學方式,認為填鴨式的教育模式隻會抹殺孩子們美好且獨特的天性。所以他跳過了固有的答案,撕去了傳統的理論,帶領學生們成立了詩社,為曾經隻會擡頭看闆書,低頭寫筆記的孩子們注入了生氣。如此,他們的眼裡便有了光。他們也因為基廷先生,得以在充滿張力的歲月裡,肆意揮灑自由的氣息。

在校方甚至是認為他帶來死亡的學生眼裡,基廷先生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師,他不按規定的内容授課,滿腦子都是荒唐的詩歌,罔顧現實,活像個十分理想主義的堂吉诃德。但是站在書桌上的學生卻不做此想,他們高呼他為“船長”,是他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自己。在這個遍布着讓人喘不過來氣的壓力的海底,他成了黑暗中唯一可以抓住的光亮。

雖然結尾有些人重新站上了甲闆,呼喊着“我的船長”,但仍逃不過重新坐下來,回到充斥着死氣的生活中去。我期盼着,期盼着最後他們奮起反抗,粉碎這固化已久的體制,擊出個千層浪,然而現實注定了是空洞洞的鏡花水月一場。

“死亡詩社”,終究還是死了。

更年輕一點的時候,我渴求智慧,希冀成功。所以到處去找所謂的人生經驗,生涯規劃,自我總結。隻是在幹了一碗又一碗的雞湯之後才發現,它們最多隻是流進了胃,而始終到不了腦子。這時我突然意識到:有幾條江河,肯定要跳;有幾段彎路,必定要走;有幾道南牆,注定要撞。

這就是生活,我們無法避免去經曆該經曆的,有些事情,不是聽了就知道,而是做了才知道。我覺得,沒有人用有絕對的資格去當他人的人生導師。

回首過去,我碰到過如基廷先生一般充滿樂趣的生物老師,不幸的是,我隻與他相處了大半年的時間他便黯然離去,從此再無聲息。幾年之後與舊友聊天時才依稀知道他轉到了一個小地方繼續教書。我雖感到十分惋惜,卻也無可奈何。在那大半年的生物課堂裡,充滿了歡聲笑語,時間仿佛也被沁上了蓬勃的生機。

電影裡,尼爾因為無法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迹而選擇自殺,令人唏噓而又惋惜。其實現實和理想并不對立,隻是在如尼爾一般的年輕人眼裡,從來都是非此即彼。他們都忘了基廷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吸取生命中的精華不是叫你胡來,有時候要大膽,有時候要小心,一個聰明人知道什麼時候該怎麼做。”

隻是,不論夢想如何,現實怎樣,他人和世界有什麼影響,我們也要秉持住自己的信念,找到自己的步态。

人活一生,過的長點。

别二十歲就死了,七十歲才埋。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