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裡詩書

對經典戰争電影的再度翻拍,《西線無戰事》在更好還原一戰面貌的同時,也繼承了這部佳作的精髓。透過戰争,電影讓人看到的不僅僅是戰場的殘酷,更是從渺小的士兵個體出發,洞悉以戰争本身荒謬虛無的本質,在宛如地獄般的戰場上,沒有誰是真正的赢家。

《西線無戰事》源于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撰寫的同名小說,這部于1930上映的電影,在當年便攬獲了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一系列殊榮桂冠,更一度被崛起後的納粹全國禁映,這部電影之所以能一面獲得口碑盛贊,一面讓鼓吹戰争的納粹為之害怕,原因就在于它仿若将觀衆置身于了真實的戰争中,讓人感受到了戰争對人性的摧殘,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争所謂的民族家國背後,當權者虛僞自私的本質。

...

新版的翻拍雖然和原作是同一個故事,但在拍攝手法上卻是兩部完全不同的電影,前作更為注重人物故事,而後者則緻力于将觀衆帶入殘酷的戰場。電影伊始作為學生的保羅,在學校和同伴們在老師的鼓動下走上了戰場,然而等待他們的并不是想象中的榮譽與勝利,而是泥濘髒亂的坑道,是慘絕人寰的厮殺,保羅的内心也從伊始狂熱的渴望戰争到害怕戰争,再到絕望麻木,主人公内心在一次次發生蛻變,電影也在一步步觸及觀衆的靈魂。

電影對于人物轉變最為精彩的一幕,是一次沖鋒失敗後,保羅被迫隐蔽在窪池,此時的他被一個落單的法國士兵發現,保羅和法國士兵扭打在一起後,用匕首不斷的刺中對手,然而因為沒有傷中要害,被傷的法國兵沒有馬上斷氣,保羅為了避免被人發現,用泥土不斷的塞入士兵的口中,然而看着不斷掙紮的敵人,保羅忘記了身份,試圖用紗布救他,并在他的懷中發現了他家人的照片,發現了在參戰前他隻是一個普通的印刷工人,然而最終保羅沒能救回這名法國士兵,死在了他的身旁,此時的保羅仿佛并不是在消滅敵人,而更是錯殺了一個普通人。

...

從為了生存下去的以命相博,到最後不顧身份施以援手,其實電影到此的搏殺已經無關國家或是榮譽,搏殺的意義已經變為了最簡單的生存,而在搏殺後保羅的施救,實際代表着是人類最為寶貴的人性。如果沒有戰争,保羅這個學生或許永遠也不會見到這個遠在法國的印刷工人,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是兒子、丈夫與父親,但戰争改變了他們的身份,在戰場上他們唯一的身份隻是士兵,他們必須完全泯滅人性,讓對方付出生命的代價,自己才能存活下去,人性與生存在這一刻因為戰争被迫對立了起來,每一個被卷入戰争的人,其實都是戰争的受害者。

在電影最後,德國将領逼迫馬上就要停戰,可以活下來的士兵發動了最後一次完全沒有意義的沖鋒,電影也在此刻将戰争虛無荒誕的本質展現的淋漓盡緻。躲在舒适的屋子,高傲的将領可以将肉丢給狗吃,而被迫在一線作戰的戰士卻食不果腹。明知敗局已定,表面上是讓士兵為榮譽而戰,其實不過隻是在發洩自己戰敗後聲譽受損的怨念,軍國主義者醜惡自私的嘴臉與普通士兵無妄的犧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戰争隻會使生命變得無足輕重,變成當權者交換利益的籌碼。

...

最好的戰争片是反戰。戰争之下,命如草芥,人若蝼蟻,當權者書寫戰争隻會歌頌榮耀勝利,但隻有戰争的親曆者才會知道他的殘酷與荒謬,時隔近百年後的《西線無戰事》是一部真實客觀,沒有煽情,用生命來警醒世人的佳作,願戰争不再,和平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