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往往更甚于死亡。
在美蘇争霸的時代,雙方都有幾萬核彈,雙方都知道對方可以毀滅自己好幾次,一旦其中一方向對方發射核彈,是沒有“試探”這個步驟的,隻要發射即意味着相互毀滅,所以雖然大家都籠罩在核戰的陰影之下,但内心比較坦蕩,因為要麼不需要恐懼,要麼恐懼也沒有用。
但經過蘇聯解體、美俄相互幾輪的核裁軍和、和技術的全球擴散,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相互坦蕩的平衡沒有了,毫無征兆的一顆核彈很容易就能讓當事方的心理預設徹底崩潰。
雖然搞不清楚洲際彈道導彈是誰發射的,但從屏幕前上紅線起始的位置看,恰好是中俄朝三國交接處,而中俄朝三國都是有發射洲際彈道核彈的國家,這個設定就比較有意思了。而且在這十幾分鐘裡,也沒有搞清楚是陸基發射還是潛射,這些不确定的設定才是導緻恐懼的根源。
其實這個核彈的歸屬也不難判斷。在中俄朝三國政局都比較穩定的情況下,中國的概率是最低的,因為完全沒有任何動機,而且收益和風險極不匹配。朝鮮的概率也不高,雖然窮的快吃不上飯了,但三胖及其簇擁們的特權和生活品質絲毫不受影響,他們沒有必要挑釁美國而招緻自己的徹底毀滅,雖然朝鮮有中國的軍事保護承諾同時也跟俄羅斯簽訂了軍事互助同盟條約,但如果朝鮮在未經大國允許的情況下擅自用核武器挑釁美國,中俄承諾提供的軍事保護會立馬變成一張廢紙,而且還會被大國推出來平息美國的怒火。但俄羅斯就不一樣了,深陷俄烏戰争泥潭,很容易誘發國内的反對情緒,這種情緒會逐漸漫延到軍方内部,用朝鮮的徹底毀滅來換取北約和美國徹底放棄烏克蘭,看起來确實是一筆劃算的買賣,而且俄羅斯的重心還是集中在烏拉爾山以東,朝鮮半島的核輻射對俄羅斯的影響相對有限。
這顆核彈既是試探挑釁,也是對美國全球戰略部署的一次重大影響,逼着白宮和軍方的高層來做出預期的應對。美國不願意跟俄羅斯開展全面核戰,而動中國也會招緻核反擊,所以隻能是讓朝鮮背鍋了。但要動朝鮮,中國作何反應也很重要,因為如果朝鮮發現自己要被美國毀滅而中俄都不願意為其提供核保護的時候,那朝鮮擁有的大部分扔不太遠的核彈該扔給誰家,也不太難猜了。所以中國也不太可能完全坐視朝鮮被美國核平。一旦中美兩國因此發生核對抗,最終受益的必然是俄羅斯。
所以這才是讓美國政府和軍方高層難以判斷和做出抉擇的地方,無論怎麼選,都會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
影片其實稍微刻意弱化了美國的反導體系,雖然現實中的陸基GBI的攔截成功率确實不太理想,但美國并非隻有這一個攔截手段,如果長年耗費巨資就隻搞出了兩個疵火的攔截彈,那伊朗革命衛隊早就能占領一半的美國土地了。但影片從三個不同視角來講述遇到這種突發情況時候每個人的心理狀态的叙事手法,确實能體現編劇和導演功底,全程100多分鐘的正片緊張刺激無尿點,而且每個職位上的人的情緒反應很具真實感,觀衆會覺得:對,如果是我在那個崗位上,也會那樣做,甚至不可能比影片中的角色做的更好了,代入感拉滿。
還是推薦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