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之前寫了一篇《蛟龍行動》的影評“一筆爛賬”,表達了我對電影的不滿,電影在春節檔大撲街也是對本身質量——哪怕是隻放在主旋律戰争片的框架下——的回應。半年過去,于總似乎還不死心,以為大家都忘了年初的抽象盛宴,就重新修修補補,又把這盤剩菜端了上來。我也是在第二時間沖進電影院去品鑒,成片結果和我的預期絲毫不差:有點改變,但僅限于有點。

原版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憑印象來說删改還是很大的,有一些鏡頭之前印象中沒有。被廣大網友群嘲、也是傳播度最廣的那段“撫慰機魂”被删了,一些文戲得到了精簡甚至是删除(比如說開頭孟創和徐宏在陸地上的對話)。但電影的“特别版”終究還是頂着“蛟龍行動”的名号,并沒有對原版進行傷筋動骨的改動,因此那些令我印象深刻、走出電影院就在地鐵裡吐槽的槽點,更多得到了保留。

比如,導演還是舍不得删那個屁用沒有的登艇長鏡頭;還是舍不得删結尾黑色幽默的那一刀;還是舍不得删那些“青年大學習”時刻;還是舍不得把七年前吞進肚子裡的那顆糖留在肚子裡,這一版還是沒忍住拿出來反刍幾遍。在這個所謂的“特别版”裡,文戲不僅還是一股網大感,而且也沒改掉随便越軸的毛病。雖然删減了一些文戲,但還是保留了電影先演一半再“上菜”的處理。人物塑造仍然是面目模糊,還是臉都沒認全就出任務了,觀衆無從得知徐宏和釘子之間的矛盾有什麼前因後果,也無從得知韓骁口中的“公平”在電影的後續情節中體現為何物(難道就是你給了隊長一刀嗎?)。曹弘浪還是那樣“天才兵王”的塑造,刻闆行為是真難改。

說到動作戲,半年了也是沒有太多長進。緊迫感來自于蒙太奇,把潛艇險情和小隊戰況交叉剪輯,但無論哪一個單獨拉出來都非常雞肋。潛艇方面,緊張感僅來自于角色口述距離,PPT感沒有完全掃除。蛟龍小隊潛艇跳幫和基地決戰的架構非常美國大片,就差把“你的任務,如果你選擇接受…”打出來了。但畫皮難畫骨,主創們學到了一些東西,但還沒有學到精髓。動作片這樣強情節的電影的确有一套自己的類型範式,其中最核心的莫過于“邏輯”“節奏”“場面”等要素平衡得恰到好處,沒有任何一個有“自我标出”的可能。再有一些追求的,會在美術和(文戲)的視聽語言上下功夫,讓電影的表達寫進每一場重頭戲的DNA。

但是,本片的空間關系仍然一閃而過,地圖倒是有,但根本看不清,觀衆也沒時間反應。兩方交火僅能看清“誰打誰”,至于“怎麼打”這類比1.0稍微進階點的問題,電影相當于隻寫了個“解”。如果觀衆沒看懂,他們這次就可以推卸責任,反咬一口觀衆理解能力跟不上了。對槍戰的節奏設計還是都堆到一塊去,和原版一樣,回答不了也體現不出“小任務失敗如何意味着更大的風險”。好的高潮戲設計就像有良好品質的香水,得有“前中後調”的,中間層次分明而銜接緊密。本片的設計就像是把這三段混為一談,香味過濃反而令人反感。機器狗是挺炸場的,隻不過好像把導演的掌控能力也一塊炸飛了。

更多的問題其實在年初的評論裡就有寫,在這裡我也不太想過多地重複。這個“特别版”無法對原片刮骨療毒,稱其量隻是換個馬甲。究其根本,化用一下亞裡士多德的“四因說”,也許是主創想要通過複刻主《紅海行動》的形式,在七年後實現“主旋律賣座大片”的潛能,卻忽略了“紅海”和“蛟龍”完全不是一種質料。前者能夠成功恰恰在于它足夠純粹,而掉進錢眼裡的續作更加貪心,隻能發動“故事都到這了,主角的危險們就自己解決一下自己吧”的順拐邏輯,最後隻能迎接四不像的命運。這樣看來,一開始注定就是“奶龍行動”的片子,再怎麼修改也改不出蛟龍的樣子。

年初的時候,主創看來是被網上的軍迷們打怕了,所以在“特殊版”開頭特意加上了“本片純屬虛構,電影中技術細節存在一定藝術加工”的字幕,試圖通過“疊甲”逃避問題。不過很多人都在争論“是否是藝術加工”這一問題,還是模糊了重點。要我說,沒有任何藝術可言的東西,就别提什麼藝術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