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初看《菊次郎的夏天》時,我記得當伴随着我止不住的笑意,而湧現的對這部電影的首次映象是——北野武真是搞自己這條獨有的“日式喜劇”的天才。而現如今再看《菊次郎的夏天》,卻又是讓我想起之前對它的評價。
影片的開篇,正男背着藍色書包、垂頭行走的剪影,已為這場夏日旅程定下基調。孤獨的登場,這個安靜的男孩的孤獨,就像壓縮餅幹一樣被壓縮成書包中一張泛黃的照片。而菊次郎呢,一個滿口髒話、賭博成性。這個連“成人”身份都顯得可疑的中年男人,卻在陰差陽錯中成為正男的“守護者”甚至在和正男的尋媽途中,一步一步的演變成和正男一樣的“孩童”。這是我很喜歡北野武的一點——他有着他獨到的幽默感,在啟程時此處顯露出刀鋒般的矛盾:就是讓菊次郎用粗魯和笨拙包裹善意,來把這部公路片“尋找母親”的主線淪為一場荒誕的陪襯。
另外,影片在我這有一個非常非常喜歡的點就是,北野武的面癱是衆所周知的。但在表演的過程中,他就是會用那看上去一本正經的臉來做荒誕不羁的事,而這種一下“面癱”一下“喜劇”的效果不僅蔓延全片,影響到了其他演員上,甚至在北野武演到情不自禁時,偶現的幾處“面癱笑法”才是讓我察覺到北野武是真心被自己創作的電影給逗樂了。
當兩人看見正男的母親牽着另一個孩子的手,展示正男路上最想要母愛時,小小的正男沒有哭喊,隻是默默轉身,然後在拐角處抹了抹眼淚;菊次郎隻有安慰,也偷來一個“天使之鈴”。然後謊稱“搖響它,天使就會來幫你”。就是這種簡單的小設計,“尋找”的意義被消解到無意。對于正男來說,尋找母親,或者母親是否存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菊次郎用謊言為孤獨編織了一件童話外衣。這層外衣下的善意可能在正男聽來,隻是一句經不起推敲的拙劣謊言,但他依舊會聽着菊次郎的話,就像明知會蛀牙卻又戒不掉糖果的甘甜一般。
繼續回到“尋找母親”這個話題中。菊次郎這個從未被正面描寫的“母親”,成為全片我認為最精華的所在:即所有在路上的人,無論歡騰,無論嬉鬧。他們都在尋找自己身上的某種缺失,但真正的救贖往往始于承認缺失的存在,以及缺失的永恒性。正如正男始終沒有搖響天使之鈴,菊次郎也未曾與母親和解——缺憾本身,就是記憶。而在“尋找母親”說的共同缺憾,反倒是成了這一大一小聯結彼此的細細纖絲。
不過嘛。。。。談到《菊次郎的夏天》,就不得不談久石讓的《Summer》了。這首輕快的鋼琴曲絕對絕對是《菊次郎的夏天》的靈魂所在了,它不僅成了這部電影最為出圈的代表,甚至我可以武斷的一點說,《Summer》在我這就是可以代表了夏天——這個始終需要有人去活躍的季節符号。但就對這二者而言,電影是一門多樣化的藝術。包括畫面,表演,劇本,内涵,服化道,剪輯和配樂在内的這所有所有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一個目的——為了電影好看而已。而《Summer》和《菊次郎的夏天》就是相輔相成的最好代表。
在影片結尾處,當正男問出菊次郎的名字時,菊次郎說出那個答案時,整部影片的立意就被拔高了很多。因為對于菊次郎來說,在這個充滿顔色的夏天來到之前,有一個同樣的,但是黯淡無比的夏天出現在他的面前。而正是這個夏天把他雕刻成了今天的菊次郎,或許菊次郎今後的人生并不會有改變,但對于他來說他彌補了那個夏天的遺憾。因為就是和正男在路上遇到的的一切人,經曆過的一切事,才會讓這個走不掉的夏天愈發顯得金光燦燦。
最後的最後,夏天快到了,我就說點關于夏天的個人感想吧。對我個人而言,夏天給我的印象隻是有在烈日下狼狽暴曬,但正是發生在這個流汗的季節裡的那些荒誕的、暴烈的、甚至令人尴尬的瞬間,滿足了我對這個四季中不太滿意的季節裡,最滿意的部分。
就像我讨厭的從來不是夏日延綿不斷的熱氣、揮之不去的蚊蟲、汗如雨下的乏力一樣。我讨厭的,隻是那個被抽幹顔色的夏天。
再看《菊次郎的夏天》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吸血鬼生活》
好久好久沒有看過如此喜劇。這若要是讓我在開頭用一句話來對這部電影進行一個簡短總結的話,可能就是莫過于“荒誕又真實笑料。”這幾個大字了。從大體上來說,吸血鬼傳說——這種帶有濃郁哥特式色彩和超自然力量的東西,被導演用僞紀錄片的形式拽入進 ...
水牛城66
世人常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本身的含義原指對志向的報複。但依我愚見,倘若将這句話引申在情感方面上,那能洞察每個人内心的伯樂,隻得說是可遇而不求。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将那個能一箭刺中自己内心靶心的之人稱作為——真命。水牛城 ...
天地悠悠
影片通篇看下來要論是最首先吸引我之處,還是要數這個别具一格的“後視鏡畫幅”我本以為是因為漢語片名設計與其畫幅相關聯,而後又想想漢語“天地悠悠”所謂何意,它所蘊含的意思為:天地之間的永恒和無限,人與物與事在其中所受的影響。看完電影後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