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裡面有男同性戀自我覺醒的過程,後來又了解到他寫給一個精神科醫生的信中坦承,這部作品裡男同性戀自我覺醒的過程源于他的自我體驗。

我又去了解了下他的童年,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愈,他從小在祖母的落魄貴族專制教育下,還不準和母親見面,被軟禁在房間裡,隻能玩女孩的玩具,他骨子裡非常渴望雄壯威武的男性力量,但又沒有學習的對象,又矮小又瘦弱,言行舉止都變得十分女性化,直到13歲離開祖母,三島曾說過“13歲的我,有一個60歲的戀人”,這話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後來同學近江便是三島的「懵懂情人」,這才讓三島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瘋狂迷戀威武雄壯的男性力量。

三島後期的複古主義、國家主義,或者說武士道,應該也不是慕強,是對自己本性的壓抑,他本性就不是一個雄壯威武的人,年輕的時候就泡gaybar還借口是找創作的素材,但這樣自己,和從小被教育的武士道貴族價值觀格格不入,也不符合他祖母的期望。

他所謂的秩序重建和軍國主義炫耀武力的霸道不同,也不是複古,是将秩序重建寄托于人的美學再塑造,類似武士道的樣子,可這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所以他才一早準備好了要如何自殺的計劃。

一個人如果是心灰意冷要自殺,可以自己投水自盡不留一絲音訊,三島搞得這麼壯烈,可能他不是要通過自殺離開人間,而是要将他這最後一部用“自己”寫成的作品永遠地留在人世。

三島如果早一點出櫃,也許不會去湊什麼右翼的熱鬧,更不會内心的矛盾激化到必須要尋死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