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不會承認自己的教育出問題,隻會怪罪于孩子本性惡劣。沒有一個大人真心考慮過安托萬的感受,卻無一例外視他為麻煩惡童。教育與管制,似乎成了一種刻闆拘束、冷漠無情的程序流程。
關于安托萬的家庭,起初以為是再正常不過的有悲有歡的平凡家庭,可随着故事推進,問題暴露得越來越多。不懂得愛與尊重的父母,教不出會愛人、尊重人的孩子。最諷刺的是明明問題在于父母對孩子漠不關心,在外人口中反倒成了父母過于溺愛孩子。不由得想,所謂正常家庭是否也普遍存在這種矛盾。
母親在婚姻家庭中并不幸福,欲望未被滿足,與她而言丈夫與孩子皆為枷鎖。她曾想過堕胎,卻在她的母親堅持下于結婚前生下了安托萬。背後的故事不得而知,隻是從中感受到母親的人生也充斥着許許多多身不由已。生孩子并非本願,厭惡孩子的心情稍微能夠理解。兒子逃學媽媽偷情,兩人在路上偶然相遇,真是諷刺又可笑。之後母親對待安托萬的态度變得友善,并非良心發現,隻是想通過表面讨好的方式控制孩子。或是因為安托萬掌握其把柄,或是出于一種得過且過的履行職責。
對父親及父母之間關系有種說不上來的古怪感覺。安托萬被關在像監獄似的少年監控中心,如實交代家庭狀況,母親得知後,指責他不該讓父親知道他對外人說父母吵架的事。夫妻關系真有那麼和睦嗎。吵架不能代表什麼,兩個不同的人之間産生矛盾再正常不過,重要的是當事人如何看待吵架、如何解決問題。私以為父親跟母親單獨相處時,可能習慣性将教育失敗的責任推到妻子一人身上——片中未明說,暫且當做過度解讀。父親忙于事業工作,好似已成了男人在家庭缺位的經典理由。認為作為母親的女人不該對孩子發洩負面情緒,他能如此心平氣和是因為他不管孩子,他不在乎。父親看似待安托萬不錯,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正常,但越到後面越能發現他根本沒有關心過孩子的内心。父親并非安托萬的親生父親,他很在意婚外情的事,提及女性在職場勾搭老闆上位也頗有陰陽怪氣之意。他對妻子的不忠不滿,當真源于愛嗎,還是僅僅覺得妻子偷情丢了自己的臉,為了維護脆弱的自尊心而憤怒不已?
人性複雜,不是非黑即白的。父母家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似乎沒有想象中的難以理解,不想作過多指責。比起憤怒,更多是感到悲哀,可憐孩子生在這種家庭環境中。看壓抑的段落不覺得很難過,反而在看父母和安托萬一家三口出門看電影、看到安托萬笑得很開心時,眼淚不自覺湧上來。
少年堕落,學校社會環境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發現孩子幹壞事,直接采取懲罰手段,要是不管用就加重懲戒力度,從教師到少年監管所,毫無教化作用。大人們根本沒想着解決問題,而是在機械地清除出現問題的人,可他們竟厚着臉皮倒打一耙,指責孩子壞到不聽管教。
給老師打小報告的學生,就像監控器般的存在,難怪被其他孩子欺負。
安托萬編造請假理由,謊稱母親死了;作文抄襲名作,寫爺爺逝世。頗有黑色幽默之感。
好兄弟待安托萬很好,帶他逃離壓抑的教育環境,陪他玩耍散心,甚至瞞着家長收留離家出走的他。但好兄弟的家庭同樣存在疏忽育兒的問題,偷錢毫無負罪感,美其名曰預支繼承産。這樣逃避本質的方式,終究不能拯救少年,反而教安托萬向着扭曲的道路漸行漸遠。在他的帶領下,安托萬跟着請假逃學、偷家長的錢;父親丢失的米其林指南,還真是安托萬拿的;到後來合夥偷打字機,最後抓到被懲罰的人卻隻有安托萬一人。按照大人的邏輯,安托萬的兄弟難道不是更加惡劣嗎,就因為沒有被抓到,所以不會受到懲罰,真是諷刺至極啊。
“尤裡卡,我找到了。”最後安托萬也找到了——找到了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