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杉姐
01
說起陳曉卿這個名字,可能還有人不太熟悉。
但如果提到《舌尖上的中國》和《風味人間》,那一定是家喻戶曉了。
而陳曉卿,就是這兩檔轟動一時的美食紀錄片背後的男人——
又被網友稱為“中國最會吃的男人”。
從《舌尖》到《風味》,這屆網友早就跟着陳曉卿的鏡頭“吃遍”祖國的各種美食。
以至于有人說,看完《舌尖》和《風味》,就再也不用看其它的美食節目了。
但今天,我想說“打臉了”,因為這個男人又帶着新節目回來了。
這次,陳曉卿化身《我是美食向導》中的背包食客,真人出鏡,他歡脫的像個小夥子。
第一次帶我們完整體驗,美食家尋找美食的過程。
滋滋冒油、讓人吞口水的美食依然很多。
街角巷落,人間煙火,依然溫暖我心。
但這次,還有更多心靈的撞擊。
(為什麼人們熱衷于打卡,網紅經濟來源于打卡,現代人的參與感太少了,一旦因為工作,被剝離任務向導,沒有明确的任務,上班就隻是純粹的上班而已,所以現在人要找各種方式來完成任務。)
陳曉卿和近代史學家譚伯牛、飲食人類學家曹雨三位的閑談的場面,有那麼一瞬間,讓我以為自己是在看許知遠的《圓桌派》。
天啊,這美食節目,好看到要超标了吧!
02
節目開播前,我以為的大導演是嚴肅沉穩、周正優雅,每一句話都蘊含深刻哲理的生活家。
但真實鏡頭裡的他,是拿着手機在街頭拍照拍照的老男孩,笑的沒有一絲包袱。
看到美食,會忍不住兩眼冒金光、咽口水、不自覺笑成一朵花,每一位廚師,都是他心尖上的神人,讓他站在背後甘當小粉絲。
誠實地告訴老闆“我已經準備好了三個胃”“這要命了,兩碗米飯是打不住了”......
看到新鮮的食材,現場拿起來就要品嘗,第一時間滿足口腹之欲。
再來看看這一邊擦汗,一邊狼吞虎咽的一幕,這無比賣力的吃相,好家夥,真幹飯人陳曉卿實錘了!
小馬不是專業廚子,但他有一個做菜的秘訣:就是在食材的挑選上極為苛刻,在烹饪的過程中化繁為簡。
為了感受這份“苛刻”,陳曉卿專門跟小馬去了一趟菜市場。
兩人淩晨四點出發,順着鄉村的小路看朝陽和風景,小縣城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瞬間就被拉滿了。
你以為這是高端市場,但首先入畫的是廣告牌,和“收頭發”的叫賣聲,幾百個攤位,都是周邊農民的自家土産。
兩人一邊趕集,一邊有感而發:“趕集就像看風景”,每一個角落都要逛到。”
一開始,小馬還能和陳曉卿保持同頻,一邊逛一邊品嘗。
但到了後來,陳曉卿才發現,小馬根本不是在買東西,而是在搶東西,用他的話來說“每個市場都要有幾個狙擊手一樣的人”。
原來趕大集,也有如此激烈、緊張、驚心動魄的一幕啊。
小馬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烹饪培訓,但他“不管做菜還是做人,都要返璞歸真”的做菜理念,卻與官方湖南小炒的四大原則“不焯水、不過油、不勾芡、不花哨”不謀而合。
那句“吃的就是這份鍋氣”真的讓人感歎,廚師千千萬,但不管什麼來曆,到最後都是殊途同歸。
03
如果說《我的美食向導》第一集的前半段,展示的是大家熟悉的湖南家常菜,是化繁為簡,那下半段的菜品,就可以用“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來形容了。
每一道菜都極為複雜,那是湖南菜的另一個極緻。
精緻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民國大佬譚延闿而得名的組庵菜。
因為制作工藝反複,對刀工要求極高,能做這些菜的廚師,已經少之又少,連陳曉卿也隻在傳說中聽過。
組庵童子雞,用炖足四小時的雞湯打底,再放入童子雞,隔水蒸一個半小時。
組庵酸辣海參,是用耗時五天泡發的幹制海參,配上酸辣調味。
組庵菜裡,最繁瑣,最誇張的組庵豆腐。
把豆腐、肥膘、魚肉、雞肉分别剁碎,反複過篩成細茸,再蒸制重塑,然後再淋上八種食材,熬制的高湯調味,才能換來眼前這一方小小的豆腐。
組庵菜的創始人譚延闿,是民國政府高官,也是翰林出身。
是最早在長沙喝啤酒、威士忌、白蘭地的人,是張開嘴巴吃四方的人。
豆腐做到最後,它其實已經不是豆腐了,而帶有階級屬性了。
當時的官菜,很多都是這樣的做法,看起來平平無奇,但背後卻經過幾十道工序。
比如,包子看起來是普通包子,但裡面的餡,連蔥花都是經過雕花的。
珍馐擺在席面上,叫城府滿眼,這個東西,便不再入流。
顯貴,就是顯而不貴,非藏才是貴。
官菜的制作,有自己的一套審美和哲學在其中,但陳曉卿說,他更喜歡的是煙火氣濃厚的所在。為了印證這一點,他特意來到了湖南的浏陽的山區裡。
當地人心中難得的美味,是小河裡,長不大的魚嫰子。
但這還不是美味的終點,煎到兩面金黃的小魚,還要放到鋪着米糠的炭火上烤,淺熏一個小時,金黃的外殼下, 魚肉的滋味變得濃郁深沉。
這便是浏陽的火培魚。
“蒸”這種方式七千多年前就在人類文明中出現,但隻有中國人,把“蒸”用的歎為觀止,其中就包括浏陽。
浏陽山村人家的蒸菜,都如此講究,那館子裡的會怎樣?
帶皮的五花肉反複油炸水煮,逼出油脂的同時,反複脫水吸水,使皮起褶皺,形成漂亮的虎皮紋。
之後再鋪上一層薄薄的辣椒,再填上炒香的鹽菜和肉丁,蒸足兩個小時,一道鹽菜扣肉,才顫顫巍巍的上桌。
大宅院裡的組庵菜和山溝裡的小魚仔以及館子裡的鹽菜扣肉,雖然帶有明顯的階層差異,但共同诠釋了湖南人對吃的膜拜心态——食不厭精。
在湖南,再普通的食材,也要全力奔赴。
這是對美食的态度,也展示了湖南人對待生活的态度,哪怕再普通的日子,也要過得火熱。
04
陳曉卿說:我為什麼拍美食紀錄片?因為我們的生活的太快了,我們已經忘記從前我們是怎麼吃飯,怎麼生活的了…
我們原來生活的多樣化樣本在一點點消失,但我還想關注那些被打碎的東西,即将消失的東西…
為什麼我的片子那麼受歡迎,可能是大家對過去那種大家都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有一種懷念。
陳曉卿拍美食,他走在大街小巷、鄉野山村,目之所及全是熱氣騰騰的美食。 但他的野心,絕不僅僅在美食,還有人、曆史、城市的氣質、以及變遷的人類學。
他去到天心閣,和譚伯牛和曹雨閑談,才明白,湘菜的興盛,跟湖南人做官有關系。
那時,湘軍與太平軍對戰取得勝利,給了湖南一個空前的好機會,湖南人去全國各地做官,這些官員帶回的财富,改變了湖湘上層的美食,才有了所謂的官府菜。
他去拜訪語言學教授陳山青,聽她講浏陽的地方文化,才知道蒸菜的由來。
才明白語言和美食的秘密。
在清朝時期,湖南帶動全國經濟改革,而時務學堂相當于湖南的發動機之一。
這裡培養了很多名人,使得湖湘成為中國思想最活躍的地區,年輕人朝氣蓬勃帶來了革命思潮,而革命思潮不僅給湖湘帶來新氣象,也帶來新風味。
他們當時有句話叫做“不吃辣不革命”,這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精神。
青年們充滿了像辣椒一樣的火紅的熱情和活力,當大家一起吃辣、一起汗流浃背、儀态盡失的樣子,就是同甘共苦的共情。
這種共情成為大家的一種基礎紐帶,更是一種社交行為。
很難說清楚是湖南人選擇了辣味,還是無辣不歡的熱情推動了湖南人。
但湖南人和辣椒的緣分,由此而來。
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陳曉卿和曹雨站在天橋俯瞰長沙人流量最高的十字路口。
他們讨論着,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西、廣州北京路步行街基本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場景了,就隻有長沙,人潮洶湧。
曹雨的一句“一定是長沙做對了什麼”,點醒所有人,長沙的氣質不是長沙味道,而是它從未放棄過的改變和熱情。
人潮洶湧,沒有人能判斷它下一個去處,才是這個城市的魅力所在。
而陳曉卿,去到了剛剛落地長沙時,的士大姐推薦的網紅街,他說:“是的,打個卡”。
心直口快的出租車司機,是陳曉卿來長沙的第一位美食向導。
大姐很想宣傳長沙,滔滔不絕推薦網紅打卡地,但陳曉卿當時的态度是“網紅地就不用推薦了”,車内氣氛瞬間變冷。
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這一遭下來,他了解了湖南的文化和曆史。
所有的食物,都變得更親切,也因為了解,吃過的食物又有了新的味道。
其實别說是陳曉卿,就是在屏幕前的我們,心情也從最開始的尋找美食,變得五味陳雜,不僅僅是想去長沙,想吃長沙的美食,更想的是,感受一下那裡的“人氣”。
看完文章,記得點個贊+在看,需要❀你的鼓勵哦!
杉姐,影評人、編劇、導演、教師小姐姐一枚。
《導演請指教》薦影團嘉賓;
中宣部原動力漫畫《我是人才》編劇;
微博、豆瓣電影、搜狐、愛奇藝,認證影人;
作品散見《幕味兒》《豆瓣電影》《第十放映室》《電影爛番茄》《武志紅》《遇見張小娴》《外灘The bund》《灼見》《大象點映》《獨立魚》《伊姐看電影》《世界華人周刊》等公号。